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采用的手段系列之七:国际舆论抹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9 17:48 2

摘要: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长期通过国际舆论抹黑中国,手段多样且充满恶意,对中国进行的系统性抹黑也是其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通过具体案例,详细展现其行径。

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长期通过国际舆论抹黑中国,手段多样且充满恶意,对中国进行的系统性抹黑也是其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通过具体案例,详细展现其行径。

一、系统性资金支持与机构炮制谣言。

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计划在2023至2027财年每年拨款3.25亿美元(总计16亿美元),用于资助针对中国的舆论操控行动。资金主要流向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全球接触中心”(GEC)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两个机构被指为“虚假信息制造中心”和“民主渗透工具”。例如,GEC通过资助菲律宾媒体(如Rappler、Vera Files)转载美媒报道,强化对南海议题的负面叙事;USAID则通过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等组织,推动“新疆棉”事件的虚假指控。

在设立专门机构炮制谣言方面,“反外国信息操纵与干扰办公室”(R/FIMI)可谓是美国造谣的“急先锋”。该机构发布的《全球信息操纵指数报告》,完全罔顾事实。中国的国有媒体和商业平台,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国有媒体为例,在报道国际事件、国内发展成就等方面,均有大量详实的采访、调查和一手资料作为支撑。在抗击新冠疫情报道中,中国媒体深入抗疫一线,记录方舱医院建设、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等真实场景,向世界展现中国抗疫的努力和成效。而美国却将这些正常的传播活动污蔑为“虚假信息传播”,这完全是颠倒黑白。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所谓的“官方报告”,在国际舆论场给中国贴上负面标签,干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二、操控社交媒体与虚假信息战。

美国国防部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秘密行动,通过虚假社交媒体账号散布中国疫苗“安全性不足”等谣言,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头像和身份,伪装成“独立媒体”或“当地居民”集中发帖,扩大传播效果。斯坦福大学报告指出,美国曾创建数百个虚假账号,在多个平台诋毁中国抗疫成效及“一带一路”项目。

编造涉华谎言方面,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海外媒体和记者撰写抹黑中国的报道,关于新疆棉花“强迫劳动”的谣言是典型案例。新疆棉花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新疆棉农种植棉花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棉农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积极参与棉花产业发展,他们的劳动是自愿且有合理回报的。新疆棉花企业也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然而,美国一些政客和反华势力,仅凭几张摆拍的虚假图片和毫无根据的“证人证言”,就炮制出“强迫劳动”的谎言。他们还通过国际棉花协会等组织,向全球服装品牌施压,抵制新疆棉花。但事实胜于雄辩,许多国际品牌实地考察新疆棉花产业后,都纷纷站出来为新疆棉花正名。

此外,美国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称其为“债务陷阱”。例如,津巴布韦一家媒体因每篇诋毁“一带一路”的文章获得1000美元报酬而被曝光;类似操作还见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亲西方媒体。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众多沿线国家开展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许多国家改善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如中老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老挝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蒙内铁路让肯尼亚的货物运输更加高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有力地反驳了美国的不实言论。

三、操纵媒体与炮制新话术。

操纵媒体舆论方面,美国构建的“指控—传播—洗白”闭环机制屡试不爽。在所谓中国“网络攻击”问题上,美国国务院先发布报告,声称中国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窃取美国技术和情报。随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迅速跟进,进行大量渲染性报道,使用诸如“中国黑客威胁美国安全”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在民众中制造恐慌。接着,大西洋理事会等智库发布所谓的“研究报告”,从学术角度“论证”中国网络攻击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但事实上,中国一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行为,并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美国才是全球网络攻击的主要发起者,其“方程式组织”“梯队系统”等多次被曝光进行大规模网络窃密和攻击活动。美国通过这种闭环操作,企图在国际舆论上给中国定罪,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真相被揭露,其阴谋也逐渐被国际社会看清。

美国将“脱钩”重新包装为“去风险”,污蔑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实施“经济胁迫”,并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些论调被新华社揭露为混淆视听的新变种,本质仍是技术封锁和供应链“小院高墙”策略。同时,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振华重工、大疆无人机)污名化为“间谍工具”。例如,指控中国起重机是“特洛伊木马”,限制中国无人机在美国销售,甚至要求瑞士企业解释与中国国企的合作。此类指控多无实证,实为打压中国技术竞争力的借口。

四、施压平台配合审查与误导舆论。

美国官方机构曾施压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要求其配合删除中国账号。例如,疫情期间中国上万个账号被关闭,GEC被指为幕后推手。马斯克也曾公开批评GEC是美国政府干预社交媒体的主要力量。

利用国际平台误导舆论方面,南海问题上美国的所作所为尤为恶劣。美国打造的“海事透明计划”,表面上是为了所谓的“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实际上是通过收集、歪曲南海相关信息,操纵菲律宾等国在西方媒体平台发布刻意剪辑过的中菲海警船交锋视频。这些视频经过剪辑后,完全歪曲了事实真相,将中国正常的海上维权执法行动,塑造成“中国欺压菲律宾”的形象。然而,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执法行动合理合法。中国始终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海争端,推动与东盟国家共同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的这种恶意操弄,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其在南海问题上搅局的真实目的,其试图误导国际舆论的企图也难以得逞。

五、资助反华势力并对华“污名化”。

资助反华力量方面,美国通过“对抗中国恶意影响基金”扶植反华势力。在缅甸,美国资助的部分“独立媒体”,刻意炒作中国在缅甸投资项目的劳资纠纷问题。中国在缅甸开展的水电、矿产等投资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但这些反华媒体却夸大矛盾,煽动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的不满和对立情绪,企图破坏中缅之间的合作。然而,缅甸民众通过实际感受,了解到中国企业带来的切实利益,对这些不实报道并不买账。中国企业也积极与当地政府、民众沟通,妥善解决各类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关系。

美国资助智库发布报告,污蔑“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并联合盟友在七国集团(G7)框架下推出“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GII),试图对冲中国影响力。威廉玛丽学院“援助数据”项目发布的涉“一带一路”负面报告,即由USAID资助。美国政客与媒体将中美关系简化为“民主与威权”的对立,渲染中国“破坏国际秩序”。例如,美方在涉港、涉疆、涉台问题上炮制人权议题,并通过CNN等媒体放大不实报道,煽动国际社会对华敌意。

总之,美国的这些国际舆论抹黑手段,呈现“全政府协同”与“全球布局”特点,但其本质是政治操弄与霸权逻辑的体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误导部分不了解真相的人,损害了中美互信,也破坏国际舆论生态,但在事实面前,其谎言终究会被戳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积极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开展人文交流、加强对外传播等方式,持续打破美方话语霸权,维护多边主义与公平正义,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和合作,认识到美国抹黑言论的荒谬性。美国妄图通过舆论抹黑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并最终反噬美国自身信誉。

来源:红星说事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