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永乐十一年,从湖广、四川、云南各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由此建省,因为是拼凑而成,辖境沿西北—东南方向几乎为斜V形。
明永乐十一年,从湖广、四川、云南各划出一部分区域,成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由此建省,因为是拼凑而成,辖境沿西北—东南方向几乎为斜V形。
播州土司治下部分区域深入贵州境内,几乎将贵州一分为二,历任贵州巡抚均想将其改土归流,至明万历年间,最终巡抚郭子章实现“开疆拓土”。
一、郭子章与见龙洞
01.播州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说过:“思播田杨,两广岑黄”,其中“思播田杨”指的就是思州田氏土司和播州杨氏土司,因为思州田氏疆域最广,播州杨氏兵力最强。
播州杨氏土司直接属地为播州、真州、容山三长官司,同时节制境内 “五司”,即黄平、草塘安抚司和白泥、余庆、重安长官司,辖区大致包括今遵义市(除务川),黔南州瓮安、福泉,黔东南州黄平等。
其中黄平、草塘安抚司和白泥、余庆、重安长官司已深入乌江南岸,几乎将贵州拦腰截断,贵州辖境沿西北—东南方向几乎为斜V形,且多为贫瘠山地。
因此,自明朝中期开始,历任贵州巡抚都想进一步改土归流,改善贵州辖境,觊觎的奶酪,自然就是播州杨氏土司的地盘了。
明万历时期,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野心勃勃,也想扩大播州疆域,不过其觊觎的奶酪,却是四川的重庆一带。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雌凤(即田惜玉),妻子张氏一怒之下回娘家居住。
一日,杨应龙到妻子家,喝醉了酒,叫张氏侍寝,张氏不愿,杨应龙竟然将张氏及岳母杀掉!
张氏叔叔张时照不忿侄女、嫂嫂被杀,播州属下五司早已不堪杨应龙压迫剥削,于是众人联手,向朝廷告状。
明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巡抚叶梦熊请求朝廷勘问杨应龙,目的是想治罪杨应龙,然后趁机改土归流,将播州划归贵州境内。
但四川巡抚李化龙因松潘地区战事未完全平息,不愿节外生枝,对勘问杨应龙持反对意见,此事暂时搁置。
万历二十年(1592),朝廷诏命贵州、四川两省联合会勘,杨应龙自然明白贵州方面意图,担心自己到贵阳后被干掉,于是到重庆受审。
最终结果是,杨应龙按律当斩,杨应龙请求献金赎罪,得以幸免。
其实杨应龙得以赦免的主要原因为,此时朝廷正在朝鲜用兵,即万历三大征之“朝鲜之役”,杨应龙却认为是朝廷奈何不了自己。
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继光接替李化龙任四川巡抚,传话杨应龙到四川。
没有了李化龙的帮忙,杨应龙担心自己一去不返,乃抗命不从。
王继光于是带兵进剿播州,娄山关一战,杨应龙假装投降,随即偷袭王继光,四川官兵死伤过半,王继光先被革职,后又被削为平民。
由此,四川与播州双方结下死仇,四川、贵州双方都想要杨应龙的命,都想拿下播州这一块肥沃之地。
不过,杨应龙再次请罪,朝廷免其宣慰使一职,由其长子杨朝栋代行播州宣慰使,并将其次子杨可栋留在重庆作人质。
结果,杨可栋莫名其妙地死在了重庆。
杨应龙想要回杨可栋的遗体,重庆居然不给,杨应龙一怒之下,起兵反明,万历三大征之“播州之役”最终爆发。
黔程以为:杨可栋死在重庆,四川方面肯定脱不了干系,所以不肯归还杨可栋遗体,目的就是激怒杨应龙,逼其反叛,从而一劳永逸解决播州土司问题。
杨应龙起兵后,在四川、贵州两省四处驰骋,烧杀抢掠,以泄私愤。
万历二十七年(1599),对播州觊觎已久的贵州主动动手!
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遣贵州都司杨国柱,率领3000兵力前往播州进剿,杨应龙派遣弟弟杨兆龙迎战。
杨兆龙先佯败,杨国柱率兵追击,中埋伏,贵州3000将士全部战死,就连杨国柱也战死沙场。
四川、贵州两省巡抚先后进剿,均遭大败,一向好大喜功的万历皇帝最终龙颜大怒,乃命李化龙为总督,调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大军,进剿播州。
一代枭雄杨应龙的命运,就此注定!
02.郭子章
贵州巡抚江东之轻敌冒进,3000将士被灭,命运竟和四川巡抚王继光一样,罢官削为平民,更惨的是,江东之心生愤懑,到家后就病逝了。
接替江东之的,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郭子章。
郭子章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明隆庆五年(1571),郭子章考取进士,历任南京工部主事、潮州知府、四川提学佥事、山西按察使、湖广布政使、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郭子章以右副都御使身份兼任贵州巡抚,且可督理湖广、川东等处地方,如时属湖广的镇远卫、平溪卫、清浪卫、偏桥卫等皆受郭子章节制。
郭子章获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李化龙共同举荐刘铤为四川总兵。
担任郭子章监军的杨寅秋,与郭子章同县人,由此郭子章彻底搞定明朝末期常常出现的大军内部掣肘的问题。
不过,郭子章也有一个难处,就是贵州兵力尚不足5000人。
自明朝中期起,遍布全国的屯堡军户就已不堪大用,贵州也不例外,朝廷改为募兵形式的营哨制,服役时拿军饷,退役后恢复平民身份。
于是,郭子章积极联络各土司,尤其是说服了贵州宣慰使水西土司安疆臣,因为历史上水西安氏与播州杨氏时而联姻时而互相攻伐,双方关系非常复杂。
水西土司安氏加入朝廷一方,阻断了杨应龙前往贵州西北的通道,极大地压缩了播州战略空间。
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化龙在重庆誓师,24万大军共分八路,从四面八方包围播州,采用稳打稳扎的策略,务求剿灭杨应龙。
李化龙四路大军从四川由南向北进攻,郭子章三路大军从贵州由南向北进攻,湖广一路大军则从黔东由东往西进攻。
其中,贵州方向三路如下:
乌江路:原贵州总兵童元镇为主将,统辖参将谢崇爵、守备陈云龙所领将士,另有镇雄土知府陇澄、泗城土知州岑绍勋所领的土司兵。
沙溪路:以参将朱鹤龄为主将,主要统辖水西土司兵,此路虽是一路,但服从童元镇统一指挥调度。
兴隆路:贵州总兵李应祥为主将,统辖副总兵陈寅、参将杨显所领将士,以及永顺宣慰使彭元锦的土司兵。
郭子章全力配合李化龙,即使李化龙用“尚方宝剑”斩杀了两次失败贻误军机的参将谢崇爵,郭子章也无异议。
最终,刘铤不负众望,攻下娄山关,杨应龙退守海龙囤。
海龙囤被攻破,杨应龙自杀,其弟杨兆龙、其子杨朝栋被生擒,悉数带到京城,杨应龙尸体被挫骨扬灰,杨兆龙、杨朝栋被斩杀于市。
自此播州土司灭,自唐僖宗二年(876)开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结束,历725年。
播州平叛成功,郭子章主要功绩如下:1、举荐刘铤有功;2、成功说服水西等土司站在朝廷一方,弥补贵州兵力不足;3、全力配合李化龙统一调度;4、守住贵州不让杨应龙南窜,还攻入了播州。
因此,平播之役后,李化龙上表朝廷请求将郭子章记为第一功。
朝廷大臣也纷纷请求将郭子章升任为总督,但万历皇帝鉴于播州刚平叛成功,余匪残存,乃命郭子章留任贵州巡抚一职。
播州改土归流,四川、贵州开始抢地盘......
四川方面认为:播州本来就是四川地盘,播州土司受四川管辖,且平播之役出力最多,所以播州应划归四川。
贵州方面认为:播州之地深入贵州腹地,划归贵州可以弥补贵州之不足。
最终,朝廷将播州一分为二,即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归四川,平越府归贵州,从面积来看,差不多各得一半。
遵义府辖地包括原播州土司直辖的播州、真州两长官司。
平越府辖地包括原播州土司直辖的容山长官司,以及节制的黄平、草塘安抚司和白泥、余庆、重安长官司,大致为今湄潭县、余庆县、瓮安县、福泉市、黄平县等。
黔程以为,之所以如此,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府之国的四川,面积太大,历史上又存在太多的割据势力,而贵州建省的目的,本来就是制约西南之地,所以削弱四川强化贵州就自然而然了。
由此,郭子章为贵州大面积“开疆拓土”,奠定了如今贵州的基本版图。
平播之役后,郭子章扫平余匪,致力于恢复生产,政绩卓著,贵州人为他建生祠竟达七座之多。
郭子章文武双全,在任职贵州的近10年时间,走遍贵州大地,著《黔记》一书,由贵州新添卫(今贵定县)著名学者丘禾实作序。
《黔记》皇皇巨著,包括《大事记》、《舆图志》、《文艺志》、《学校志》、《贤宦列传》、《乡贤列传》、《土司土官世传》等35目,算得上是一部贵州通志,是研究明朝时期贵州的一部重要史籍资料。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郭子章去世,享年77岁,赠太子少保,赐谥号“文定”。
03.后来的故事
播州一分为二,四川、贵州各得一半,贵州方面倒是高兴,四川方面却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吃了老大的亏。
随后就是张献忠进四川、清军进西南、三藩之乱,乱世之下,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事也就无人顾暇了。
直到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改土归流。
四川方面上书朝廷,请求将原永宁宣抚司的地盘,由贵州划归四川。
在征求了鄂尔泰的意见后,雍正作出以下调整:1、永宁(今叙永县、古蔺县)由贵州划归四川;2、遵义府由四川划归贵州;3、天柱县由湖广划归贵州;4、红水河北岸之荔波、罗甸、望谟、册亨、贞丰等由广西划归贵州。
四川方面哭笑不得,虽然得要到了永宁州,却丢掉了面积大数倍的遵义府。
雍正将遵义府划归贵州的理由是:贵州为贫瘠之地,历来需要朝廷补助,将遵义府富庶之地划给贵州,可弥补贵州财政之不足。
不过,这也只是明面上的原因罢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四川地域太大,历史上形成的割据势力太多,朝廷想进一步削弱四川罢了。
秦岭以南的汉中,从地理上来看归四川更合理,但历来却属于陕西管辖,其实也是这个考量。
由此,原播州土司辖境全部归贵州所有,四川、贵州两省争夺播州之地,至此才算尘埃落定。
而当初受郭子章节制的时属湖广的镇远卫、平溪卫、清浪卫、偏桥卫等,在康熙、雍正年间撤卫并入府县或单独建县时,也划归贵州,其源点也可算是追溯至郭子章了。
贵州建省后的“开疆拓土”,最大的贡献者,就是郭子章和鄂尔泰。
二、见龙洞
01.建文帝避难见龙洞
贵阳市南明区湘黔驿道上有一个溶洞,因洞内有一个钟乳石形似龙头而得名“龙洞”。
元明时期,在此地界建有一个传递公文饭的铺,即龙洞铺;后来又有兵士驻扎,升级为堡,就是龙洞堡了。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为帝。
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建文帝在忠臣的保护下,逃出了南京。
建文帝与忠臣逃至贵阳地界后,为躲避追兵,随即先分散,商定安全后再汇合。
据说建文帝逃至龙洞堡时,已是筋疲力尽,眼看追兵将至,急忙躲进驿道边上的龙洞内。
建文帝刚躲进龙洞,一只巨大的蜘蛛立即在洞口织网,随即蛛网就覆盖了洞口。
追兵眼见建文帝消失不见,于是准备进洞搜索,结果一看,溶洞口一张蛛网完好无缺,于是判断建文帝没有入洞,乃继续往前追去。
建文帝由此得以逃脱!
由此,龙洞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见龙洞,因为真龙天子建文帝曾在此避难,得到洞中神龙庇佑而幸免于难。
02.郭子章刻字见龙洞
建文帝避难见龙洞的传说,喜欢地方风土人情的郭子章自然早有耳闻。
平播之役结束后,郭子章终于得闲,去建文帝曾经避难的见龙洞一游,并在洞内刻下“见龙洞”崖刻。
见龙洞
见龙洞洞口不大,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很难想象这是明朝时期湘黔驿道上著名的自然人文景点。世事变迁,概莫如是。
洞口
洞厅不大,深处有一个垂钓的钟乳石,这个就是“龙头”,是龙洞得名之源。
“龙头”
溶洞左侧是一方清晰可辨的崖刻“见龙洞”,题记为“万历辛丑岁”、“泰和郭子章题”,正是时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所题。
“见龙洞”
“万历辛丑岁”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此时是播州之役后的第二年,“泰和郭子章”是因为郭子章为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见龙洞”崖刻的右上方,也有两块崖刻,不过已经很模糊,无法辨识,有资料提到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贵州总兵李璋等两人所题,时间早于郭子章题字。
两块崖刻
洞顶一个“旋涡”犹如“藻井”,我心里想:建文帝躲进龙洞,毕竟曾为帝王之尊,端坐于“藻井”之下,就像坐在金銮殿一样吧。
“藻井”
溶洞尽头逐渐狭窄,已不可入,我于是转向右边小支洞继续前行。
洞道低矮,地上尽是碎石,需要蹲着方能前行,颇给人压抑之感。
右边小支洞
及至数十米,居然是一个不小的洞厅,豁然开朗。
这个洞厅小而精美,犹如龙洞的洞府一般。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根高大的石柱,通体泛着黄色,细节也非常精美。转到石柱侧面观察,又犹如倾斜而下的“冰瀑”。
巨大石柱
“冰瀑”
左边是一壁壮观的石幔。
石幔
在石柱与石幔中间,是垂直向下的一系列钟乳石,顶端是一个暗河出口,顺流而下形成钟乳石。
及至底部,又看到了暗河的出水口,看来顶端暗河已击穿河床,不过入水口较小,水量大时,暗河之水也会从顶端涌出。
顶端暗河出水口
中间钟乳石
底端暗河出水口
底端钟乳石
右边则为巨大的边石坝,泛着黄色的光芒,此时仍有水从上面流过,边坝石晶莹剔透,细节非常非常的精美。
边坝石
边石坝的前方,有一个小支洞,数米后已不可行。
踩在小支洞上,感觉底部还传来回响声,估计下面还有一层洞道吧。
三、龙洞桥
01.龙洞桥
龙洞堡的具体位置,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据说是龙洞桥东面的山上。
龙洞桥始建于明朝初期,是湘黔古道的必经之桥,路径为贵阳大南门—油榨街—图云关—龙洞堡—龙洞桥,过桥后不久就前往龙里了。
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载:“龙洞桥,在城南十里头铺。”
所谓城南,是指大南门;所谓头铺,即龙洞铺,是出贵阳大南门后的第一铺。同理,龙洞堡也称头堡。
龙洞河
龙洞桥为3孔石桥,为单孔石桥和两孔石桥衔接而成,呈现出S行,桥面上踩踏圆润的石板,颇有古道沧桑之感。
龙洞桥得名,就是源于龙洞;龙洞桥下的这条河叫鱼梁河,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龙洞河。
龙洞桥
02.新龙洞桥
民国十七年(1928),周西成修建黔桂公路,在龙洞河上新建了一座桥,就在龙洞桥下游数百米处。
这座桥被称作“新龙洞桥”,也是古朴十足,只是没有好的角度拍照,无法感受到它的美罢了。
新龙洞桥
四、白龙禅寺
作为江南移民,屯堡人往往也带来了他们的信仰,所以贵州屯堡大都建有寺庙。
黔程猜想,龙洞堡或许也不例外。
不过龙洞堡是否建有寺庙,如果有的话是在哪里,如今已无人知晓。
离此不远的甘庄村,有座白龙禅寺,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历史悠久,不知道与龙洞堡是否有渊源?
白龙禅寺
古树
前院
大雄宝殿
解放前,白龙禅寺为一个小小的尼庵,传承净土法脉,只有甘庄村一位付姓比丘尼在庵修行。
上世纪60年代,白龙禅寺受到冲击。
寺中原有一整块石刻佛像,当时已有人对石刻动手,石刻右上角被敲裂,佛像的手也被敲毁。
幸亏一些年长之人对此予以劝说,制止了进一步破坏,然后将整块石刻埋入地下,变相地保护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后,重建寺院,挖出了那块埋于地下的石刻,如今安置在寺内,已是寺院最珍贵的遗存了。
佛像
石刻中间是施无畏印的佛祖释迦牟尼,虽然手掌被敲毁,但手印还是一眼就可辨出。
佛祖两侧是迦叶、阿难两位弟子;迦叶、阿难两侧又有两尊佛像,因为双手被敲毁,我无法确认他们是哪位佛,或许是三身佛吧,因为阿难旁边的那尊佛的手势,有点像说法印;再往外两侧,是两位金刚力士菩萨。
外侧平台有一个神龛,上面写的是土地神神位,不过下面古老的石刻却是山神神像,这个也是古物了。
山神神像
平台的外面,是清澈的甘庄河,一些人在此垂钓。
甘庄河
我在此静坐,抽了一支烟,心里在想:这个寺院离龙洞堡不远,又建于明万历年间,而且名字中也有个龙字,会不会和龙洞堡有渊源呢?
漫步到寺院后院,简易木房中有三位神祇,中间为观音菩萨,左侧为龙王,右侧为玉皇大帝。
看来白龙禅寺确实祭祀有“龙”,只是这条为寺院所祭祀的白龙,会不会就是龙洞里面的那条曾经保护过建文帝的神龙呢?
龙王、观音、玉帝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见龙洞: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龙腾路与包南线交界处(导航见龙洞)。
02.龙洞桥-新龙洞桥: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见龙洞路鱼梁河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3.白龙禅寺: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甘庄村一组。
来源:黔程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