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4 月 12 日,在德阳巴川中学五育成果展的现场,一组美轮美奂的“苗银”服饰宛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众人的目光,引得观者纷纷驻足,久久凝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4 月 12 日,在德阳巴川中学五育成果展的现场,一组美轮美奂的“苗银”服饰宛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众人的目光,引得观者纷纷驻足,久久凝视。
精致的“苗银”手工艺品
一件件手工自制的苗族“银饰品”,精美绝伦,被悉心穿戴在模具模特的身上。活动当天,不少师生都忍不住穿戴体验一番这份民族文化的美丽。
从灵动精巧的头饰,到摇曳生姿的耳饰,再到造型精美的项圈,以及那搭配协调的上衣与裙子,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背后精细的手工艺术,每一个“银饰”的雕琢都凝聚着巴川师生的心血。
“苗银”耳饰
细节展示
这组令人赞叹不已的“苗银”服饰,是巴川中学小学部王福燕老师携手小学部美术校队的孩子们共同完成的心血结晶。制作之初,面对苗族银饰复杂的工艺与独特的文化内涵,王福燕老师早已经在上学期就开始筹备准备工作。
“每学期我们美术组都会准备一个特色的美术作品,去年我们准备了蓝晒作品,今年便在众多传统文化中选择了苗银服饰,让同学们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以及中华文化自信。”
——美术王福燕老师
【往期蓝晒作品回顾】
【往期蓝晒作品回顾】迎“蓝”而上,一起迎接这份阳光赠送的美!
苗族银饰的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说,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在寻找替代银饰的平替材质中,王福燕老师找寻到轻便易操作的锡箔纸作为这组作品的基本材料,而这也成为此次服饰创作的制作特色之一。
基本工具与材料
图纸纹样
锡箔纸拓印出的纹样
本学期一开始,王福燕老师便带领美术校队的巴川娃们踏上了亲手制作“苗银服饰”的文化之旅。
“一组衣服需要做: 头饰、耳饰、项圈,以及服装上的装饰,部分苗银服装造型需要做手饰,每一组衣服都需要大量时间去精细制作,孩子们从刚刚开始的‘抱怨’制作步骤太难到后面克服困难坚持用心制作,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成长。”
——美术王福燕老师认真制作中
“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在拓印复杂图案时,手法不熟练总是出错,会喊画得手酸;剪裁锡箔纸时候掌握不好力度,雕刻好的饰品容易被剪坏导致要从新来过;在拼接的环节,由于很多饰品十分精细,所以各个部位的零件都十分的小巧,拼接整合的难度也变大了,很容易导致变形。”
——美术王福燕老师
最终成品
细节展示
制作过程中王福燕老师始终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正确的手法,一遍又一遍地示范“银饰”制作的技巧。
历经整整 3 个月,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后,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要领。他们的手法愈发娴熟,“银饰”制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最终共同完成了这组“苗银”服饰。
曾令毅
曾令毅同学得知要制作“苗银服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在期待成品会是怎样的。在进入到制作中时,经历了画纹样、纹路拓印,裁剪、拼接组装之后,曾令毅感叹这期间制作的不易。
“把所有细小的饰品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饰品,对于我来讲是最难的,特别是耳环吊饰的拼接非常费时间,但是做出来后非常有成就感!”
——4.8班曾令毅
邓一芯
继上次参与“未来世界城”的制作后,这次的“苗银服饰”的制作,对于邓一芯同学来讲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过程。
“这次的制作对比之前要更难一点,特别是组装的板块,我认为非常考验手法和耐心,我们都是2个人一组协作组装,才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作品,经过这一次的制作经历,深深的感受到各个民族文化的美。”
——4.1班邓一芯
肖瑶爱、肖梓涵、胡祎玮
相对于前面两位同学对于拼接组装环节的“不太擅长”,来自5.3班的三位同学又有不同的看法,三位同学都是拼接组装饰品环节的“手艺人”,在这次制作的过程中,十分擅长拼接饰品,积累了制作民族文化饰品拼接的经验。
“我们都认为组装环节是最容易操作的,裁剪的板块反而更需要耐心和手法,剪辑细小的纹样的时候特别有难度,这次作品的完美完成,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5.3班肖瑶爱、肖梓涵、胡祎玮
在这段与孩子们共同创作的时间中,王福燕老师也挖掘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这组凝聚着成长与汗水的“苗银”服饰在成果展上大放异彩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组服饰,更是巴川师生成长路上的闪耀勋章 。
这场跨越工艺与文化的探索,不仅让传统苗绣与银饰艺术在校园绽放新枝,更让孩子们懂得:匠心不分材质,热爱可抵万难。相信这份浸润着民族文化的匠心传承,会如同一颗种子,在巴川娃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未来之花。
-END-
来源:德阳巴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