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拉特中旗,聚焦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我市“三区”科技人才马军成、科技特派员刘仲发带领的玉米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到项目示范镇、村,围绕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科学施肥增效、“四控”技术等开展专题培训。
在乌拉特中旗,聚焦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我市“三区”科技人才马军成、科技特派员刘仲发带领的玉米产业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到项目示范镇、村,围绕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科学施肥增效、“四控”技术等开展专题培训。
科技人员开展春小麦种植技术指导 通讯员 牛叶荣/摄
在杭锦后旗,聚焦“河套小麦”品牌保护和发展,我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杨东升带领团队成员为服务对象杭锦后旗大发公面粉有限公司订单种植户进行春小麦种植技术指导,为优质春小麦丰产提供科技支撑。
……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为全力做好春耕生产工作,我市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组织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把脉支招”,把科技成果“种”到田间地头,确保全年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课堂”办到田埂间
在五原县胜丰镇新胜村村集体果园,五原县林草局的果树专家正忙着修剪果树。短截、疏枝、缩剪、缓放……经过一番修剪“整形”,一棵棵果树变得更有“精气神”。村里种植果树的村民得知来了专家,纷纷过来请教。
五原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人员开展春季苗木抚育管理技术指导 图源自古郡五原
“这几年,村里果树种得越来越多,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科技人员专门来村里为我们修剪果树、传授技术,有了他们的帮忙,我们的果树肯定能长得更旺、产量更高。”新胜村村民王玉基感激地说。
走进临河区八一乡章嘉庙村村民赵魁家的小麦套玉米田块,只见播种机正在有条不紊地播种。不远处,农技人员也正围绕备耕筹备、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农民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模式开展实用技术现场指导,精准助力春耕生产。
“今年我家种了207亩地,全部是小麦套种玉米。前段时间,市、区、镇的农技人员就已经给我们培训了3次,今天又来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真是太感谢他们了。”赵魁说。
“把‘课堂’搬到田埂间,我们摸得着机械、看得见效果,比看资料管用多了。”农技人员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村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他们纷纷为农技人员点赞。
田间“课堂”送技术,“把脉”春耕解难题。今年,我市抢抓农业生产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把“课堂”搬到田埂间,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同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服务模式,聚焦全市11条重点农牧业产业链需求,常态化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推动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种好试验示范田
走进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示范园区,远远就看到市区两级农技人员手持测距仪在田间来回穿梭,他们不时拉线打点、蹲身标记,确保每一粒种子精准植入土壤。
据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股股长刘偲琪介绍,今年,临河区开展小麦试验示范面积348亩,主要进行“宁春62号”“天民184”“巴麦19号”等高产、抗逆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其中,在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示范园区进行小麦早熟品种“天民184”的试验。该品种生育期只有90天,较传统小麦提早成熟10天左右,可在其种植地块提前种植麦后复种作物,进一步增加麦后复种作物产量和效益。
在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一齐出发,开始农田作业。“除‘巴麦13号’外,今年示范园还参与紫麦等6个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性强、营养价值高、产量高等特点。”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光说,“新品种主要从优产、丰产性和特色种植两个方面考虑,通过不断地引进和示范,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从小面积试验示范,逐步扩大到大面积应用推广,实现粮油作物增产的目标。”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播种小麦 通讯员 王泽浩/摄
科学试验示范是提升种植效益、实现产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市将开展小麦、玉米、向日葵育种联合攻关,全年培育各类新品种10个以上;发挥好杭锦后旗制种大县引领作用,建设制种基地5万亩以上,逐步将我市打造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制种基地;抓好“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重点推广“巴麦13号”“科河699”等主导品种。
来源:掌上巴彦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