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安路上的烽火》是一部长小篇小说,2025年3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广安路小井村的抗战历史为原型,展现京郊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现从创作背景、核心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该书作一介绍:
《广安路上的烽火》是一部长小篇小说,2025年3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广安路小井村的抗战历史为原型,展现京郊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现从创作背景、核心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该书作一介绍:
一.创作背景:地域历史与红色基因
1. 历史原型的挖掘
小说以小井村1940年惨案、1944年八路军伏击战、地下交通线等真实事件为基础,结合村民支援平津战役、土改试点等历史片段,重构了京郊村落的抗战图景。例如,1940年日军屠杀84名村民的惨案,通过幸存者杨玉珍的口述史料还原了暴行细节,成为小说开篇的重要情节。
2. 政策支持与文化工程
该作品是丰台区文联“山河永定·丰宜福台”主题创作活动的成果之一。2023年,丰台区文联联合北京作协,组织作家深入丰台抗战遗址、红色村落采风,形成了包括《广安路上的烽火》在内的系列红色文学作品。小说入选北京市“红色文艺精品工程”,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并计划改编为话剧和广播剧。
二.核心内容:军民抗战与家国叙事
1. 主线故事与人物塑造
主线情节,以小井村村民王福顺(原型为货郎情报员)、妇救会主任李秀兰(原型为“小脚救伤员”英雄)等人物为线索,串联起日军暴行、地下斗争、支前运动等历史场景。例如,王福顺被捕后遭受酷刑仍坚守情报,其原型故事曾被改编为话剧《小井村的黎明》。
虚构与真实结合,小说虚构了青年农民赵长林从逃避征兵到成长为民兵队长的过程,融入真实历史事件如1944年八路军以少胜多的伏击战,展现普通民众的觉醒。
2. 历史事件的文学化呈现
1940年惨案,通过“血洗小井村”章节,描写日军焚烧房屋、虐杀村民的场景,呼应历史档案中“焚毁300余间房屋”的记载。
1944年战斗,以“劝降+伏击”战术为核心,刻画八路军利用心理战瓦解伪军的过程,还原了冀鲁豫军区“鲁西南抗战模范战例”的细节。
三.艺术特色:叙事创新与文化符号
1. 叙事结构
双线交织,采用“历史档案+文学想象”的叙事手法,穿插村民口述、日军作战记录等文献,增强历史厚重感。例如,小说中引用的《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战斗详报》,真实记录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军事部署。
时空跳跃,通过倒叙、插叙手法,将1940年惨案与1949年土改试点连接,展现村落从创伤到新生的历程。
2. 地域文化符号
地名意象,以“广安路”“小井村”“卢沟桥”为地理坐标,将京西南的交通枢纽地位与抗战战略意义结合,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御制碑亭遗址”“万佛延寿寺”,呼应历史上的交通节点与宗教场所。
民俗元素,融入春节秧歌、庙会等民俗活动,如“泰山娘娘行宫”的描写,反映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同时成为村民抗日集会的隐蔽场所。
四.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1. 历史教育与红色传承
纪念馆联动,小说内容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烽火抗战”展览形成呼应,把展览的180余件文物作为小说创作素材,而小说则扩大了民众抗战的历史影响力。
教育实践,丰台区教委将小说选段纳入中学语文教材,并组织学生参观小井村惨案遗址、战斗纪念广场,实现“文本+实地”的红色教育模式。
2. 文学创新与区域品牌。地方叙事突破,该作品不同于传统抗战小说聚焦正面战场,而是以村落为微观视角,展现“小人物的抗战史”,评论界称该书为:京郊版的《四世同堂》。
来源:容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