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依然是一家书店!”当老读者邹先生4月19日走进焕新归来的上海古籍书店时,看到满眼的图书,还是有一点激动。经过467个日夜的“暂别”,上海古籍书店今天以全新面貌回归。他们那份对于传统的细心呵护,让读者动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这依然是一家书店!”当老读者邹先生4月19日走进焕新归来的上海古籍书店时,看到满眼的图书,还是有一点激动。经过467个日夜的“暂别”,上海古籍书店今天以全新面貌回归。他们那份对于传统的细心呵护,让读者动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焕新后,古籍书店一至六楼总建筑面积达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种旧版线装书、50600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书籍,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在现在书店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以图书为中心,这正是让邹先生比较动容的地方。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老书迷,福州路过去他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来,而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也几乎是每次必去的。那时三楼有很多低价库存书,有的书品相还很好,价格又很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如果手头宽裕点,他就会去四楼的古旧图书摊位淘书。“我听说古籍书店要装修了,最担心的就是书店不知道要改成什么模样了。现在看到虽然书店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以书为主,我就放心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较之以往,书店的功能布局已经翻天覆地,但那份对于图书传统的坚守还是随处可见。一进大门,读者就会看到那尊陪伴了书店18年的孔子像,孔圣人目光炯炯,立刻把人带入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二楼王元化先生题写的“学术书苑”牌匾仍然高挂,预示着尽管书店装修了多次,但始终没有偏离学术。就连“学者书房”那四块移门玻璃,也是过去书店里拆卸下来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上海古籍书店自195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守护、推广古籍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70载的书香时光里,它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前行的路。这一点,在此次焕新归来的时候,也没有丝毫动摇。“我们坚持打造一个专业纯粹、安静温暖的书店。上海古籍书店还是原来大家心目中的那个读书人的胜地,以书为主,服务专业读者。”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对记者表示。
当然,毕竟是“焕新”,古籍书店和过去相比还是有很大变化,那些别出心裁的新意,读者还是能感觉得到。比如,为了让读者近距离感知古今之书的同与不同,书店基于公司藏书优势,特别打造了三处存放有文学、历史、中医类古籍的“古今对照”橱窗。透过这些橱窗,读者不仅可一览明嘉靖十五年玉几山人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清光绪四年金陵书局翻刻汲古阁本《史记》一百三十卷,以及明崇祯间抄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三部古籍的魅力,还可通过对比,发现书籍装帧形式、文字、内容等的历史变化。此外,“古今对照”橱窗内的古籍还会不定期更换。
在孔子像的背后,新设的一方公益书架——“博雅书架”。书架上已陈列有十几本书籍,每本书中都夹有一枚绿色流苏的书签。石洪颖介绍,“博雅书架”用于放置爱书人在书店内精心选购的图书,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读者。读者只需登记后即可借走一本,看完后归还书店,以服务下一位读者,“希冀这一份微小的善意,能够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书店传播文化、传递温暖的初心与态度。”
此外,上海图书公司以此次古籍书店重装焕新为契机,对已开办14年之久的“海上博雅讲坛”也进行了品牌升级与主题深化,并为其新设“海上敦煌”“海上中医谈”“藏书三人行”等细分板块,将邀请名家与读者对话。书店还特设了以习字临帖、传统健身、艺术疗愈等形式为主的“浮生一小时”品牌活动,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体验古人惬意自如的生活方式,舒缓现代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书店将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合作,在屋顶花园联合推出以敦煌主题和民乐赏析为特色的“天空音乐汇”品牌活动。
记者另悉,自5月起的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书店还将通宵营业,举办“古籍书话夜”品牌系列活动,活动当晚,“遇见小八雅”“诗酒话江湖”“中医小课堂”“夜读古典名著”等主题内容将轮番登场,为这座城市的读书人点亮一盏灯。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