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那个习惯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号施令的国家,最近似乎有点坐不住了。当地时间4月18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媒体报道,白宫内部正紧急讨论组建一个工作组,成员可能包括副总统、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等一众重量级人物。
白宫深夜传来一个重磅消息:要紧急成立一个高级别工作组,专门处理对华加征关税带来的“危机”!这事儿直接冲上热搜榜Top2,无数人纳闷: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媒体报道“爆料”,特朗普将在白宫内部紧急组建“应对中国关税”工作组
美国,那个习惯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号施令的国家,最近似乎有点坐不住了。当地时间4月18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媒体报道,白宫内部正紧急讨论组建一个工作组,成员可能包括副总统、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等一众重量级人物。
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应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畸高”关税所引发的供应链危机,并在对华谈判未能突破的情况下,紧急处理这些棘手问题。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白宫”、“工作组”、“危机”这些关键词,更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场持续已久的“关税战”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让美国自己也感到痛感的阶段。要知道,过去几年,美国似乎总是扮演着主动出击的角色,挥舞着关税大棒,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为何现在,却要为自己挥出的拳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善后”小组?
但话说回来,让白宫如坐针毡、不得不紧急组建工作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畸高’关税呢?
这些数字游戏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要理解白宫的“慌乱”,我们必须回顾一下美国这轮关税政策的疯狂升级。这不像以往温和的贸易摩擦,更像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数字游戏”。
一切始于4月2日,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要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接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轮番登场:
4月8日,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从34%提高到84%。4月10日,进一步提高至145%。到了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甚至宣称,中国目前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数据来源:美国白宫网站、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从34%到245%,仅仅半个月时间,税率翻了七倍多!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贸易调节范围,与其说是关税,不如说是惩罚性壁垒。美国官方声称,这是为了保护美国产业,吸引制造业回流,创造就业。这套说辞我们并不陌生,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就反复提及。
“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就是紧缩财政和货币,货币贬值,国企私营化和重组债务。
然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陈征分析认为,特朗普推行的是一种典型的“休克疗法”,这种极端的举措不但无法达成目标,反而会加速美国经济失血。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最新调查也显示,多数受访企业不认为美国制造业会是关税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面对美国这轮史无前例的‘数字游戏’,我国又如何出招?是硬碰硬,还是另辟蹊径?
与美国关税数字的“狂飙”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反制显得更为审慎和有策略,但也同样坚定。
在美方步步紧逼之下,中国迅速做出了对等反制:
4月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4月11日,再次调整,提高至125%。(数据来源: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
但中方的公告中,有一个非常关键且极具战略定力的表态:“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不予理会”——这四个字背后传递的信息量巨大。
这种“不陪你玩数字游戏,但如果你真动手,我一定反击”的态度,体现了中国的战略清醒和对自身经济韧性的信心。中国经济的巨大内需市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不断提升的产业升级能力(2025年第一季度电动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32%),以及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速达8.3%,与东盟贸易额占比提升至15.5%),都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应对能力。
中国这边应对得如此稳健,那美国呢?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制造业回流’,真的实现了吗?
美国企业又为何会因为这些关税‘叫苦不迭’?
白宫要成立工作组处理“危机”,这个“危机”到底是什么?核心就在于“供应链危机”。美国企业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和数据告诉华盛顿,这关税大棒挥出去,疼的可能首先是自己。
CNBC最近对美国商会、制造商协会、零售联合会等多个行业协会成员进行的供应链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超过半数(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愿将生产转移回美国的首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另有21%的受访者表示,首要原因是难以找到熟练劳动力。高达65%的受访者估算,在美国建立新供应链的成本至少是当前成本的两倍或以上。61%的受访者认为,与其将供应链迁回美国,不如将供应链迁移到关税较低的国家更具成本效益。(数据来源:CNBC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征老师指出,加征关税的政策无疑是“自断供应链”。美国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美国人工成本高,且缺乏像中国这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重建行业上下游供应链难度极大。即使关税迫使一些制造业转移,高成本也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损害美国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利益。
更糟糕的是,这场关税战可能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导致大量依赖进口的美国企业破产,进而引发失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韦恩斯坦也向《华尔街日报》表达担忧,关税政策会损害美国在其他国家开展业务的能力,“一旦你产生了恶意,就很难卖出东西了。”
彭博社的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认为关税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预计2025年衰退概率升至30%。(数据来源:彭博社调查)
看来,白宫的“慌”,恰恰说明伤筋动骨的痛感已经传来!
白宫成立工作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寻求与中国的谈判突破。特朗普声称“有信心在1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还是真有可能?
从目前来看,谈判难度极大。中方坚持要求美国取消全部加征关税作为谈判前提,而美国似乎想先谈条件再考虑取消。双方的核心诉求存在根本冲突。历史经验表明,即使达成协议,在高政治互信度低、国内政治干扰强的情况下,协议的稳定性也存疑。
同时,这场关税战也引发了关于“脱钩”的激烈讨论。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指出,中美贸易实际依存度仍然很高(2025年一季度双边贸易额1.11万亿元,同比增长4%),全面“脱钩”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双方利益。(数据来源:WTO总干事伊维拉)
然而,关税政策确实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正在成为替代生产中心。达特茅斯学院专家认为,美国政策迫使企业重构供应链,可能推升全球生产成本15%-20%,引发长期“去全球化”。
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国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我们没有被美国的极限施压牵着鼻子走,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扩大内需(2025年计划新增专项债3.8万亿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深化区域合作(RCEP正在发挥作用)。这些措施都在增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应对外部挑战筑牢根基。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继续。白宫的“慌”,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作为身处其中的我们,更需要擦亮双眼,看懂大势,理解这些国际事件如何传导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商品价格、就业环境、投资方向),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应对之道。
这正是独立思考的价值所在。
那么,关于这场“关税危机”和白宫的最新举动,您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您认为美国成立这个工作组,是真心想解决问题,还是另有盘算?
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和我们一起探讨吧!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深度分析!关注我,不错过每一个热点背后的真相和深度解读!
本文数据主要参考:央视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证券时报、中国青年报、美国白宫网站、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彭博社调查、CNBC调查、WTO总干事伊维拉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网等公开报道和数据。
来源:小欧的养韵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