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日头毒得很。插秧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衣服被汗水浸得湿湿的。再回到家,差点没认出来,地里跑的不是弯腰干活的人,就是泥泞不堪的铁家伙,播种施肥一气呵成,盼着秧苗早点壮实。
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日头毒得很。插秧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衣服被汗水浸得湿湿的。再回到家,差点没认出来,地里跑的不是弯腰干活的人,就是泥泞不堪的铁家伙,播种施肥一气呵成,盼着秧苗早点壮实。
凌晨五点,天灰蒙蒙亮,李大叔躺床上刷手机。点开APP,自家亩田的数据全出来了:“湿度百分之82,养分够,该追肥了。”手指点几下,约好的无人机上午就来干活。放十年前,这事儿想都不敢想!
在其他田地里,耕田拖拉机哐哐响起。这些“铁牛”,犁地、施肥、播种,一趟全搞定。李大叔直感慨:“以前全家忙半个月的春耕,现在三天完事,种子播得又快又匀。”
稻田上空,一群“铁鸟”嗡嗡飞。仔细一看,是播种无人机。这些家伙撒种子比人还准。还有会“看脸色”施肥的无人机。它眼睛是多光谱相机,先扫一遍稻田,哪里苗长得弱,算法立马算出该施多少肥。技术员说:“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用这法子,化肥能省百分之20,还不污染地。”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晚上开着红外传感器,无人机照样干活,真的做到人歇机器不歇。
某地的的大棚里,看着普普通通,地下全是“机关”。土里埋满传感器,像给农田装了神经网,温湿度、酸碱度、养分含量,20多项数据五分钟更新一次,全传到网上。
这边系统刚预警有病虫害,那边自动灌溉就启动了。地下探头一发现哪块地缺水,滴灌管立刻出水,水全送到作物根上。技术员说:“比以前大水漫灌省40百分之的水,苗还长得齐整。”
一头发苍苍的大叔抱着手机学操作。“这个APP能认虫,那个能看天气。”他手机里装了好几个种地方法,背后连着大数据库,从播种到收割都有建议。他笑得合不拢嘴:“按APP说的时间下种,去年产量多收了15百分之!”
站在地头看着这些铁家伙干活,才明白种地真变天了。以前种地累断腰,现在手机平板点一点就搞定。说不定哪天,“农民”这个词得换成“种地工程师”,谁见了都羡慕!
来源:蓉子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