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
继续给大家分享高中古诗文阅读专项测试:《曾子、韩非子论孝》《春日梓州登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敦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礼记·祭义》)
【材料二】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释】①瞽瞍(ɡǔ sǒu):舜父名。②造(cù):同“蹙”,局促不安的样子。
10.材料一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号涂黑。(3分)
身也A者B父母之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C不H敬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即“殁”,指去世,古人对死亡有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B.之,助词,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词义不同。
C.危,危险,与苏轼《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词义相同。
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
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4分)
(2)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4分)
14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梓州登楼(其二)杜甫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梓州,在四川东北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在写登楼远望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以及诗人想离开蜀地的心情。
B.“定”是对客观形势的介绍,“存”是表明对国家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
C.“冷”与“繁”“厌”与“思”构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诗人的许多经历。
D.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两句连接紧密,一气贯注,诗人的感情也达到高潮。
16.本诗与写于公元767年的《登高》都是杜甫的登高之作,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句式,需要在“……者……也”是判断句式,需要在“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之间和句末停顿,即BD处需要断句;“敢”用在疑问句句首,是“岂敢”的意思,应在其前停顿,即F处需要断句。故断句为: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1L.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是端正的意思,与“危哉”的“危”词义不相同。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舜在面对父亲普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是因为他们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孔子所讲“危哉,天下岌岌”指的是舜的表现(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违背了君臣礼仪。选项因果关系不当。
13.(1)孝道,树立起来可以充满天地,散布开来可以溢满天下,传播到后世也将永远存在。
(2)做父亲的希望有贤明的儿子的原因,是家里贫穷时他能使家里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1)置,树立起来;横:充溢、溢满。(2)所以,……的原因;富,使富足。
14.曾子认为,除敬重父母外,孝还包含举止庄重侍君忠诚、为官谨慎、作战勇敢和交友诚信等方面。韩非子认为,不违背父母意愿,能够给父母带来实际利益就是孝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孝有三:大老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可知,曾子认为,除敬重父母外,孝还句含举止庄重、侍君忠诚、为官谨慎、作战勇敢和交友诚信等方面的丰富内涵。由材料一“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孝子,不非其亲”可知,韩非子认为,不违背父母意愿,能够给父母带来实际利益就是孝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要敬重父母,第二等的孝是不玷污父母的名声,第三等的孝是要能够赠养父母。”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吧?”曾子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君子所谓的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孝’呢?”曾子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予的,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小心谨慎呢?日常起居不庄重,是不老顺;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顺;做官不慎重,是不孝顺;交友不诚实是不孝顺;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顺。这五个方面做不到,灾祸就会危及父母,人们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将牛羊肉者熟,辨别滋味后进献给父母那不是‘孝’,是‘养’。君子所说的‘孝’是全国人都称赞他,好像在说:‘有这样的儿子多幸运啊!’这才是所谓的‘孝’啊。教化民众的根本是孝道,行动是奉养父母。奉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但尊敬是难的;尊敬父母是可以做到的,但安然不勉强就难了;安然不勉强是可以做到的,但善始善终是难的。父母去世以后,仍然能够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带给父母坏的名声,就可以说是终生孝敬了。所谓仁,就是以孝为仁;所谓礼,就是奉行孝道;所谓义,就是适宜孝的事才做;所谓信,就是用行动证实孝;所谓强,就是要努力做到孝。快乐是由于奉行孝道而产生的,刑罚是由干违背孝道而招致的。曾子说:“孝道,树立起来可以充满天地,散布开来可以溢满天下,传播到后世也将永远存在。推广到东海是正确的,推广到西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南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北海是正确的。《诗经》上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没有人不遵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至极!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父亲的确不能再把舜当儿子看待,而君主诚然不该再把瞽瞍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就不懂什么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忠顺君主之道。照他的说法来看,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回到家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做父亲的希望有贤明的儿子的原因,是家里贫穷时他能使家里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做君主的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辅助治理,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崇。有了贤子却不孝顺父亲,那么父亲居家是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的权位是危险的。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不使君主处于危境;所谓孝子,应该不非议父母,现在的情形是舜靠着贤能夺取了君主的国家,而商汤、周武王靠着道义放逐、杀害了他们各自的君主,他们都是依靠贤能而危害君主的人,但天下人却认为他们贤能。”
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错误,“随春入故园”是诗人想象着自己随着春风回到了故园。故选A。
16.《春日梓州登楼(其二)》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欲“理舟楫”“下荆门”,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生动表现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伤己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春日梓州登楼(其二)》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杜甫登楼而动去蜀之怀。前两联,写战乱平定,诗人登楼遥望故园;后两联,诗人追思吴会,决定整理好舟下峡返乡。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登高》作于安史之乱结束,但各地军阀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之时。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融情干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中,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伤已的情怀。
来源:鸿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