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网友在一些“心理学家”账号视频下直呼: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短视频“诊断”“网络热门人格”可信度几何?被“确诊”的年轻人真的“不正常”吗?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如一表示:诊断心理问题没那么简单,尽管这类视频的
不少网友在一些“心理学家”账号视频下直呼: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短视频“诊断”“网络热门人格”可信度几何?被“确诊”的年轻人真的“不正常”吗?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如一表示:诊断心理问题没那么简单,尽管这类视频的出发点可能是科普与分析,但它们中的大部分却很难达到科普的目的。
如果你自私自恋、嫉妒心强、不爱自我反省,那你可能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爱逃避问题、对亲密关系持悲观态度,那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如果你缺乏主见、情绪不稳定、社交能力差,你甚至可能是“脑子有问题”……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XXX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走红”短视频平台。有网友直呼:“刷了10分钟,确诊一身病”。刷几个视频“感觉自己不正常”很不正常。
不管这类打着“健康科普”“心理科普”名义的视频出发点是什么,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当其起到的作用是“刷几个短视频感觉自己不正常了”的时候,制造的就是焦虑了,本来没有什么心理疾病的人,也被搞得神经兮兮了。心理科普也罢,心理引导也罢,都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不是账号起个“心理专家”的名字就能叫“心理专家”的。正如一位专家指出的那样:心理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而非仅凭某个行为就能下结论。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生来确诊。因此,对于短视频上的“心理专家”不可忽视。
一个方面是,“心理专家账号”需要严格把关。对于平台而言,需要落实账号实名制,需要落实资格认证制,而不是在此类短视频的下方标注一个“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所有“心理专家账号”背后的人,都必须是有资质的心理医生,而不能是心理咨询人员。
一个方面是,需要对现有的“心理专家账号”进行验明正身。既要提高后续注册的门槛,也要将目前已经标注为“心理专家”的账号进行清理,对于平台而言,需要以谨慎的态度,面对所谓的“心理专家”。否则就可能导致误导出现,危害公众的健康,制造不该有的焦虑。
再一个方面是,需要鼓励真正的心理医生,走进网络空间提供服务。只有专业的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网友的作用。让更多的心理医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引导。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加,不少人心理上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总之,心理服务需要重视,借助短视频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很重要。但是,决不能让冒牌的心理专家制造焦虑。刷几个视频“感觉自己不正常”很不正常!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