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董倩在汉分享新书:让更多打动我的人,也来打动大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00:20 3

摘要:“每每提到武汉,我都想我这是‘回武汉’,而不是‘去武汉’,因为有这么一段特别的经历,因为我和武汉人并肩战斗过。”2020年大年初一,董倩来到武汉,先后跨越4个月,这也是她近年来,单次在外地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这期间,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经由她的报道,进入到大

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余佳雪 王慧

“五年前的今天,我离开武汉,五年后的今天,我又回来了。”

4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记者董倩携新书《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来到武汉,与读者分享她30年新闻生涯背后的故事。

“每每提到武汉,我都想我这是‘回武汉’,而不是‘去武汉’,因为有这么一段特别的经历,因为我和武汉人并肩战斗过。”2020年大年初一,董倩来到武汉,先后跨越4个月,这也是她近年来,单次在外地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这期间,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经由她的报道,进入到大众视野,被大家广泛知晓。

“让更多打动我的人,也来打动大家”

2020年的大年初一晚上,董倩来到武汉,“直到4月19号,也就是五年前的今天离开武汉,”她说,“我是武汉的一部分,因为那段时间我比在座的各位,更亲近地走进真实的武汉,我在这里看到了武汉人和这座城市,在最艰难的几个月里面是怎样度过的。”

董倩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传播,不是靠技巧堆砌,而是源于对人性深度的敬畏与探索。

有一天采访结束,董倩途经沙湖,她抬头往上看,周边居民楼的窗户里,闪着温暖的灯光,“我一边走一边在想,这每一个窗户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彼时,沙湖的花儿开了,虽然没有人欣赏,但是仍然倔强地开着。”

在以前,董倩总觉得武汉人说话嗓门大,而且有时候说话很急躁,“在武汉采访期间,经常有人大声地问我‘吃了冇’?也有人关心我‘体温正常吗’?在那个时候,我才觉得武汉人、武汉话,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温柔的避风港一样的存在。”

离开武汉前,车站的站长朝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直到今天,我的印象里面仍然定格在他鞠躬的画面,每次到武汉,我不是说‘去武汉’,我总是说‘回武汉’。”

“武汉也是我的一部分,因为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太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今天,我在抵达武汉后,依然满眼都是盛开的花儿,但这一次,我看到的是愉悦地赏花的人,以及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她认为,每一次抵达,是物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探索与发现。

“还有很多我采访或者接触过的人,他们并没有走入到我的节目里,他们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想让更多打动过我的人,也来打动大家。”她说,真正的新闻源于现场,只有亲自抵达,才能触摸到事实的温度,她会一直秉承着这一信念,去洞察、记录和传递。

“做新闻这一行,少不了爱和坚守”

董倩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随后进入央视,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央视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多年来,董倩以其锐利而深刻的见解、沉稳而大气的风范、专业而严谨的态度以及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她的著作《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收录了近40篇文章,不仅回顾了她30年的记者生涯,也展现了她深度访谈的成果以及个人的心灵独白和人生感悟。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中,涵盖了从港珠澳大桥竣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APEC峰会召开到景海鹏、魏建军、董明珠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那些在公共事件、社会话题中的普通人。

董倩用她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采访,将这些人物的故事一一呈现,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只有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

在该书中,收录了《变》一文。“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起,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仍在执着地研究燃油汽车发动机,理由很简单,只要从事汽车制造业,就应该明白所在行业的基本逻辑。”董倩说,做新闻这一行,也少不了爱和坚守。

在智能大模型迅猛发展的今天,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写作中。董倩始终认为,AI只是提升工作、学习、生活水平的一个工具,“我会因为有了它而变得更强大,但是这个强大不能把我变废了,它应该让我们更专业,更不可被替代,就像这本书,如果它是用AI写的,那么大家还会去买去看吗?”

来源:极目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