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的最后一天,本家老师邮走乐山,寄给我一枚明信片,这枚邮资片还是一枚普资片,邮资图是5元,这种邮资很少见,一般是用作国际航空明信片业务。收到这枚邮资片,有些受宠若惊了。 明信片的背后是乐山大佛景区的全景,明信片销邮资使用了“乐山大佛”风景日戳。看到了明信片背
聞鍾記郵(5277)佛是一座山
3月的最后一天,本家老师邮走乐山,寄给我一枚明信片,这枚邮资片还是一枚普资片,邮资图是5元,这种邮资很少见,一般是用作国际航空明信片业务。收到这枚邮资片,有些受宠若惊了。 明信片的背后是乐山大佛景区的全景,明信片销邮资使用了“乐山大佛”风景日戳。看到了明信片背后的图案和风景日戳,这就读懂了本家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枚明信片了。在集邮文化的多彩世界里,每一枚邮戳、每一张明信片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历史情怀。乐山大佛风景日戳,以及大地之春加印乐山大佛普资明信片,以邮品为载体,将乐山大佛的神韵与魅力传播开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在四川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一座巍峨的佛像临江而坐,历经千年风雨,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这座世界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造像,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乐山乃至中国的文化瑰宝。乐山大佛全名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又名凌云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其体态匀称,比例协调,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从远处眺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
每每见到有关这座大佛的消息,总会想起那部《神秘的大佛》的电影,正是这部电影,向让人们见识了足踏三江的大佛,也让人们了解了乐山大佛的前世今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优美的自然风光,总令人浮想联翩,最主要的这部影片还被称作国产第一部武打片。正是这部影片,让长久以来,撩开了乐山大佛略显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走进乐山。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宏伟的佛像,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佛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温和,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其身上的服饰纹理清晰,褶皱自然,生动地展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
乐山大佛的建造,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开元初年,凌云山上的和尚海通目睹三江交汇处水势汹涌,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于是发愿在此开凿一尊弥勒佛像,以镇水患,保佑苍生。为了筹集资金,海通和尚四处奔走,甚至自剜双眼,以示决心。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众多能工巧匠纷纷聚集到凌云山,参与到大佛的建造中。然而,在佛像建造过程中,海通和尚不幸圆寂,工程一度中断。后来,在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的相继支持下,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最终历经三代工匠的努力,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除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乐山大佛还具备巧妙的设计特点和优越的排水系统。在大佛的头部,共有18层螺髻,其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佛像耳部的洞穴左右相通,正胸左侧的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这些水沟和洞穴,构成了一套科学的排水、防潮和通风系统,有效地保护了佛像免受自然风化和雨水侵蚀,使其历经千年仍能保存至今。沿着佛像左侧的凌云栈道可以直通大佛底部,在此仰望大佛,会让人产生仰之弥高之感;右侧的九曲栈道沿着岩壁开凿而成,陡峭曲折,沿着栈道行走,既能欣赏到大佛的雄姿,又能登上凌云山顶,俯瞰乐山城的美景。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乐山大佛也曾遭受过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自明、清以来,佛像多次遭受风雨侵蚀,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多次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和保护。1956年,乐山大佛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乐山大佛及其周边景点共同组成乐山大佛景区,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保护,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呵护。
2003年,乐山大佛登上了国家名片,与《峨眉风光》《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三星堆文物》《美丽中国·蜀南竹海》等邮票一起,共同构成了展示四川风景的邮票家族。如今,乐山大佛已成为乐山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壮观的佛像,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还能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略到乐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乐山大佛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虽然“大地之春”普通邮资明信片本身并非专为川蜀而设计,但它却因为在背面加印了乐山大佛,于是两者之间就有了奇妙的联系。当游客身处乐山大佛景区,被这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所陶醉时,普通邮资明信片便成为了他们记录当下心情与见闻的载体。游客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下对乐山大佛的惊叹,描述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震撼景象,以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磅礴气势。如果在景区邮局邮寄,还能加盖乐山大佛风景日戳,让这张明信片融合了春天的生机与乐山大佛的厚重历史,成为一份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在传递祝福的同时,也将乐山大佛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乐山大佛风景日戳是邮政部门为彰显乐山大佛这一文化地标而特别设计启用的,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邮政戳记。其图案核心就是乐山大佛的形象,展现大佛全貌,以巍峨山体为背景,临江危坐的佛像气势恢宏,背后山峦起伏,江水滔滔,生动还原了乐山大佛所处的壮丽自然环境,让人能透过方寸间的图案,感受到千年佛像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日戳上的时间与地点信息,记录邮件处理的准确时刻,同时明确表明此地与乐山大佛的紧密关联。对于集邮者来说,带有乐山大佛风景日戳的邮品更是他们收藏的珍品,日戳不仅丰富了邮品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乐山大佛的旅游文化、邮政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再次感谢本家老师的厚爱。说到了本家老师,那是因为我们是同姓,虽然分处大江南北,正是因为同姓同源,也就显得格外的亲切。而今天在某个微信群中,也见到了见到了一则有趣的对话,也是关于“本家”的。留言的是一位李姓人,使用了“钟XX”的网名,在欢迎一位“钟姓”老师入群的时候,使用了“热烈欢迎本家钟教授”的留言。看到之后颇为不解,难道这位“李”姓先生真把自己当成姓“钟”了,姓氏由“李”转“钟”?李氏家谱中还有此人吗?也许是经常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有些迷失本“姓”了。私自改姓是为大逆不道,问过家里的大人吗?姑且哈哈一乐,不要当回事,不喜勿喷啊,在下稽首了。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