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订了婚就意味着她是我的人……”法庭上,这句振聋发聩的自白,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社会的性观念底线。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的终审判决虽已落下帷幕,却在网络世界激起千层浪,将性同意这个隐秘而沉重的话题,毫无保留地推到大众眼前。
席某某母亲的无奈
订婚强奸案判决后,我们为何仍在性同意认知的黑暗中徘徊?
“我以为,订了婚就意味着她是我的人……”法庭上,这句振聋发聩的自白,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社会的性观念底线。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的终审判决虽已落下帷幕,却在网络世界激起千层浪,将性同意这个隐秘而沉重的话题,毫无保留地推到大众眼前。
订婚现场
4月16日,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席某某三年有期徒刑的强奸罪判决。看似尘埃落定的结局,却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质疑司法公正,有人对受害者恶语相向,“骗婚”“炒作”等污蔑之词甚嚣尘上。这不禁让人深思:在法治昌明的今天,为何一桩铁证如山的强奸案,会引发如此扭曲的舆论风暴?
烧毁的窗帘
回顾案件细节,2023年1月30日,席某某与被害人经婚介所介绍相识,短短数月便订婚。然而,在订婚次日,席某某不顾女方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强行与其发生关系。证据链完整清晰:现场床单上的精斑、混合DNA分型,电梯内推搡的监控,都坐实了强奸罪行。但男方家属却坚称女方“诬陷”,网络上部分人也盲目跟风,对受害者进行荡妇羞辱。
订婚现场
这种荒诞的舆论现象,背后是性同意观念的严重缺失。部分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认为订婚、彩礼就等同于女方对性行为的默许,将女性物化,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他们眼中,婚约不是爱情的承诺,而是性交易的契约。正如网友所批判:“亲密关系不是性同意的豁免金牌,婚约彩礼更不能成为性暴力的遮羞布。”这种落后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是对女性人权的公然践踏。
订婚彩礼协议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性同意认知盲区并非个例。从影视剧中“女人说不就是要”的低俗梗,到生活里“半推半就”的错误解读,错误观念在大众文化中不断渗透,模糊了性同意的边界。这些潜移默化的误导,让公众对性暴力的认知变得麻木,也让受害者在寻求正义时,面临更多社会压力和舆论偏见。
席某某父亲说
再看这起案件本身,它堪称“完美受害者”案例:反抗明显、证据确凿。即便如此,从案发至终审仍耗时两年多,舆论争议不断。可想而知,现实中那些证据不足、反抗不明显的受害者,要在维权路上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她们可能因缺乏证据被司法系统拒之门外,可能因舆论压力选择沉默,最终成为性暴力的无声牺牲品。
激动的席母
“订婚强奸案”不应只是一则热点新闻,而应成为全民性同意教育的契机。我们需要借助此类典型案例,开展广泛的普法宣传,打破公众对性暴力的认知壁垒,重塑正确的性观念。学校应将性同意教育纳入课程,从青少年抓起;媒体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抵制低俗、错误的性观念传播;司法机关应公正执法,以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护受害者权益。
法院的判决
性同意,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无关性别、身份、关系。当我们嘲笑性同意普法“小题大做”时,或许正纵容着下一场性暴力的发生。这场舆论风暴,不应只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拥有对自己身体的自主决定权 。
失落的席某某父母亲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