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见|医疗安全岂能靠生命来警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06:29 3

摘要:3月10日,汕头22岁的卢晓丹(化名)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卵管微创手术后,因全麻苏醒期间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控诉,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甚至在血氧报警时仍未及时处理,最终酿成悲剧。4月16日,院方仅以“调查中”进行回应,而家属已申请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3月10日,汕头22岁的卢晓丹(化名)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卵管微创手术后,因全麻苏醒期间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控诉,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甚至在血氧报警时仍未及时处理,最终酿成悲剧。4月16日,院方仅以“调查中”进行回应,而家属已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要求追责与道歉。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医疗流程中的工作疏漏,更折射出个别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漠视态度。

低级失误背后的系统性失守?

全麻手术后的复苏阶段,本应是医疗监护最严密的环节之一。然而,喉罩阻塞未被发现、血氧报警被忽视,这种“低级错误”恰恰说明涉事医院在术中术后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若家属所述属实,涉事医护人员的疏忽已涉嫌违反医疗核心制度,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危急值报告制度》。更令人愤慨的是,事发一个多月后,院方仍以“调查中”搪塞公众,既无整改表态,更无责任人处理信息。这种回避态度,无疑是对生命的二次伤害。

信任危机如何化解?

近年来,从孕妇流产事件到住院期间突遇意外骨折,类似医疗事件屡次触发舆论争议。公众的愤怒不仅源于个案中的悲剧,更源于对个别医疗系统纠错机制的失望。此次事件中,年轻患者的遭遇极易引发共情,而院方的消极回应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医疗行业本应以“零差错”为目标,但若连基本监护责任都未能履行,公众如何相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舆情应对不能止于“已申请鉴定”?

面对舆情,涉事医院和广东省卫健部门需直面三大质疑:其一,复苏室监控录像能否公开?监控到底真的坏了吗?其二,涉事医护人员是否仍在岗?其三,同类手术流程是否已紧急排查?目前,家属虽已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但官方更应主动介入,以透明调查重建公信力。若最终证实系人为过失,必须依法追责;若存在系统缺陷,则需全院整改并向社会通报。唯有将“生命至上”原则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卢晓丹的悲剧不应成为又一起“调查无果”的悬案。医疗安全不能总靠鲜血来警醒,而需依靠制度的刚性执行——从严格培训到实时监控,从问责到底到赔偿到位。只有当每一起事故都能换来系统的进步,才能让患者真正安心走进手术室。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