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作家和诗人无法养活自己,卡夫卡在保险公司做职员,艾略特在银行打工,鲁迅靠教书和翻译维持生计。他们的文字,像一盏盏孤灯,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却无法照亮自己的钱包。如今,AI时代来临,ChatGPT可以写出流畅的文章,MidJourney可以生成惊艳的诗
从前,作家和诗人无法养活自己,卡夫卡在保险公司做职员,艾略特在银行打工,鲁迅靠教书和翻译维持生计。他们的文字,像一盏盏孤灯,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却无法照亮自己的钱包。如今,AI时代来临,ChatGPT可以写出流畅的文章,MidJourney可以生成惊艳的诗歌,短视频自媒体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时代,写作还有意义吗?出版书籍还有意义吗?
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表达。AI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甚至可以写出看似深刻的文字,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与思想。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回报,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引发思考。卡夫卡的《变形记》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卖了多少本,而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孤独。AI可以写出无数个“变形记”,但它永远无法理解格里高尔的痛苦。
在AI时代,写作的意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凸显。当机器可以替代大部分重复性劳动时,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将成为最后的堡垒。写作,正是这种创造力与情感的载体。
短视频自媒体的兴起,让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一条15秒的视频,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数百万的点击量。相比之下,出版一本书,似乎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出版的意义,从来就不在于它的传播效率,而在于它的仪式感与深度。
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作者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而不是像刷短视频一样,匆匆划过。出版书籍,是一种精神的仪式,是对深度思考的尊重,是对时间与耐心的致敬。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仪式感显得尤为珍贵。
AI时代,文学可能会从“大众娱乐”变成“小众精神”。短视频和AI生成的内容,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娱乐需求,但无法满足那些对深度与美感有追求的人。文学的未来,或许不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是为了服务那些依然相信文字力量的人。
出版书籍,可能会成为一种小众的行为,但它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黑胶唱片在数字音乐时代依然存在一样,书籍在AI时代,依然会是那些追求深度与质感的人的精神家园。
AI时代,写作与出版的意义,或许不再是为了谋生,也不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是为了表达、为了思考、为了记录人类的灵魂。文学不死,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从前的作家和诗人,用文字照亮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用文字,对抗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浅薄。
所以,别再问写作和出版还有没有意义。意义从来就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坚持。只要你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文学就永远不会死。
就目前看,AI时代,写作与出版的意义,不在于它们能否带来经济回报,而在于它们能否触动人心、引发思考。文学的未来,或许是小众的,但它依然是人类精神的最后堡垒。只要我们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文学就永远不会死。
来源: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