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报》纵览 | 2091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06:36 2

摘要:为进一步做好为基层帮难解困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印发《关于2025年校党委为基层办实事的通知》,校党委在广泛听取各级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着眼基层急需、师生急盼,统筹考虑各校区建设实际,明确2025年度为基层重点办好11件实事。

一版 校内要闻

● 聚焦急难愁盼 切实暖心惠兵

为进一步做好为基层帮难解困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印发《关于2025年校党委为基层办实事的通知》,校党委在广泛听取各级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着眼基层急需、师生急盼,统筹考虑各校区建设实际,明确2025年度为基层重点办好11件实事。

● “五动五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新体系

校党委《深化构建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印发以来,在校内外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师生员工迅速开展研讨交流,围绕《措施》的本质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等,大家纷纷谈体会、话感悟、表决心。(阳恒)

二版 综合新闻

能动思政 贯通育人

● 点燃科技强军的火种

熙熙攘攘中,学员们不断穿梭在校史馆三层展区之间,时而驻足于发黄的历史照片阅读岁月的年轮,时而感叹于拙朴的科技成果想象当年的灵光一现。讲解员逐一为学员们拆解“最受欢迎”展品的前世今生,教员们则围绕展品对科技发展背后的哲学思辨娓娓道来,学员们簇拥在展台前,眼中闪烁着惊叹与思考。

前不久,“科大星火·强军印记”沉浸式校史研习活动在学校校史馆举行,来自军政基础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课程团队、“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以及学员大队的师生们齐聚一堂,通过校史寻宝、科技探秘、互动问答等环节,将“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与科技创新的实践魅力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学员科技强军的远大志向。

走出教室的实践探索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军事技术史》课程团队负责这场活动的主要策划,他们立足打破教室和课本的局限,让教学内容融入实践。

面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命题,该团队负责人赵晶晶在前期研讨中灵机一动:“校史中的科技成果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借助校史馆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点燃学员思想的火种不正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举措吗?”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共鸣,得到校史馆、图书馆、学员大队、硕博宣讲团等多个单位的支持,大家集思广益,纷纷建言献策。

有人提出要引入“沉浸式研习”理念,把课程开到校史馆现地去;有人说可以设计“寻宝式”学习路径,评选“最受欢迎”展品,把学员自然吸引过来;还有人说,要由教员和讲解员现场进行“科技解密”,这样才能让教育在实践中提质增效。通过讨论,研习活动雏形逐渐形成。

多方参与的创新拓展

这次活动有多个群体深度参与,“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便是其中一支。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他们把专业研究与校史精神相结合,为每件展品撰写以“科技发展—强军使命—精神传承”为主线的三维解读脚本。宣讲团成员陈星璇表示:“我们在梳理‘飞腾芯片’研发历程时,发现初代研发者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这种攻坚精神正是强军梦的微观写照。”

此外,他们创新采用“对话式讲解”,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员在观察中思考、在争论中领悟。后续活动中,他们还将深入到各个研习小组,指导本科学员对感兴趣的展品进行深度调研,并和参与师生一起,将部分展品的口述史扩展为深度教育模块,搭建“校史科技树”,形成优质的系统性教育内容向更多的学员推广。

历史震撼中的使命觉醒

活动在本科学员们的思想层面实现了深刻的教育转化。站在“银河一号”计算机模型前,学员段智中在笔记中写道:“铁皮机箱上的斑驳锈迹,比任何文字都更震撼地诉说着‘银河精神’。”这种具象化的历史冲击,让参与学员纷纷表示“刷新了对校史的刻板印象”。

在“科技解密”环节之后,学员陈佳鑫所在小组为论证某型机器人的迭代发展路径,利用清明假期连续三天泡在图书馆查证资料,撰写了5000字的调研报告。很多学员还自发进行文献梳理,对相关技术在军事发展中的应用展开热烈研讨。

据了解,这种学习创新的内生动力,正是活动设计的深层意图。接下来,为实现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目的,接受了专家老师和硕博宣讲团指导的学员们,还将作为“小教员”走进附中附小进行宣讲,使“星火”代代相传。

当学员以科技和军事发展的视角看见校史、理解校史、感悟校史时,历史与思想的对话已然完成。这场沉浸式研习活动,为“大思政课”建设模式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实践方案。正如课程团队赵晶晶教员所说:“最好的思政教育,是让青年在触摸历史脉动中,听见时代的召唤。”(郭昊东、文力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正规部队秩序 激发奋进动力

“行进间,转头向受礼者行举手礼……礼毕,取捷径将手放下。”近日,外国语学院某学员大队组织队列训练,班长对照新修订的队列条例,逐人细抠动作,强化队列养成。这是该大队坚持从严从细,推动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共同条令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共同条令,要坚持对照条令,原原本本吃透精神,严严格格落实。”该大队领导介绍,新修订的共同条令发布实施后,他们通过集体领学、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等方式,帮助官兵熟悉、理解和掌握新修订的共同条令,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法遵规、正规秩序。

实践中,他们对照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新变化、新要求、新规范,调整细化学习、训练、战备、生活等秩序,在增强官兵依规履职、依令行动的意识的同时,维护官兵权益;理论骨干梳理条令知识,制作漫画展板,以通俗易懂、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大家学习理解、消化吸收,让学员在润物无声的氛围熏陶中学法守规。此外,他们坚持以上率下,干部、骨干处处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头落实一日生活制度,早操提前到位,走在队列前面,为普通学员立起标杆、树立榜样。

“应当尊重和保护官兵个人隐私,未经批准,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检查。”前不久,该大队某学员队组织班务会,围绕“如何提高智能电子设备质效”展开讨论,学员联系学习条令体会,结合学员队在前期手机管理中的矛盾不足,积极建言献策。“不得使用技术手段检查是保护我们的隐私,能够有效激发我们学习训练的动力,我们要在严格依规使用手机的基础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训练,提升能力素质。”学员彭拓宇感慨地说。

正规部队秩序,激发奋进动力。随着学习贯彻条令的逐步深入,该大队官兵向战为战的劲头更足了,近期,十余名学员高质量完成语言保障任务,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下一步,我们还将对照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查找梳理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不合时宜的习惯性做法,逐一解决,进一步激发官兵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该大队领导介绍。(钟汗涛、邱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第四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在长沙举办

近日,第四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军政基础教育学院主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治理研究分会和同济大学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89所高校的180多名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作者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语言在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邓静子、李铭睿)

科教动态

● 空天科学学院某团队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

近日,空天科学学院某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Micro Letters》(影响因子31.6)上发表题为“In Situ Partial-Cyclized Polymerized Acrylonitrile-Coated NCM811 Cathode for High- Temperature ≥100℃ Stable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论文(DOI:10.1007/s40820-025-01683-7)。该院副教授郭青鹏、韩喻和教授郑春满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郑佳宜为本文第一作者。

本论文基于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高安全、高比能量固态锂电池的系统研究工作,针对正极侧界面阻抗大、界面传输动力学不佳这一关键瓶颈问题,创新设计通过丙烯腈(AN)单体的原位聚合,在NCM811三元正极表面引入连续均匀的聚丙烯腈(PAN)包覆层,并通过局部环化处理使包覆层(c-PAN)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可同时加速正极侧界面Li+和电子的传输。

该研究结果为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设计制备及高温极端环境的匹配应用提供了创新有效策略,对促进固态电池在未来军事装备中的扩大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郭青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近日,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董智斌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4.8)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论文题为《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常规血液分析的综合多组学研究:经济有效的慢性病风险早期预测》,并被选为期刊封面文章。

慢性病的早期预测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诊断手段多集中于症状明显后,错过了最佳预防时机。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数据与常规血液检查相结合,开发了名为“Omic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九类慢性病的高效、低成本早期风险预测。

该研究不仅推动了多组学与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还开创了慢性病早期防控的新局面。论文通信作者为计算机学院教授祝恩、刘新旺,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计算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慢性病防控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张如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莘莘学子

● 以奋斗姿态奔跑在“代码世界”

“出现了一个僵尸进程,发送信号无法解决……”去年,在ASC24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现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让团队所有参赛队员不知所措。作为竞赛团队的队长,罗中第临危不乱,迅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终于在比赛结束前半小时完成了CAE全部算例运行,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罗中第,计算机学院学员,优秀成了他的专属名词,专业第一、竞赛达人、科研能手……短短四年他就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成功源于对梦想的执著追求。高中时期,他就对计算机技术有着近乎疯狂的着迷。一次偶然机会,他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参观了电子计算机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由学校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441-B和银河Ⅳ超级计算机,从此报考国防科大成了他高中时最大的追求。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学校。

入学后,他便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后追着老师探讨问题。2021年,还是大一学员的罗中第迎来成长道路中的首个挑战。学院组织实施“紧耦合装置”组装实验,需要用几块单板构建一个“迷你版”超算。接到任务后的那段时间,实验室成了他的“常驻地”,每天早出晚归,连周末也从没有过间断。最终,他构建的集群,不仅实现了测试用例,而且通过优化使其达到了83.5%的峰值性能,连老师都觉得非常诧异。

“我喜欢把代码变成现实的感觉。”在那次实验的鼓舞下,罗中第参加了学生超级计算系列赛事的选拔,成为了代表队中的一员,此后开始在竞赛舞台上崭露头角。

成功源于对细节的精益求精。2023年初,团队积极备战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本来信心满满的他,第一次测试系统,刚一开机还没开始运行程序,功耗就达到了2000瓦,而比赛要求运行时最高功耗不能超过3000瓦,这与比赛的基本要求还差得很远。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攻关。

“功耗降得太低会影响运算性能,怎么让系统在不超过3000瓦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运算性能。”这个问题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于是他们便开始“精打细算”。一遍一遍排查问题,一行一行写代码,一瓦一瓦节省功耗。查阅资料、请教老师,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闭门造车达不到要求,他们就远赴广州超算中心参观学习真实环境下的运行情况,回来后又继续调整方案,最终他们成功把功耗减小了一半。为了方便研究,他们从零构建了一个专门的大语言模型框架。3个月时间2万行代码,成为了他们挑灯夜战的见证。

第十届国际大学生超算大赛的赛场上,他们构建的系统峰值功耗达到了2998瓦,在比赛规定的最高能耗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了系统性能,最终一举夺魁,所设计的计算方案得到国际评委的高度评价。这2瓦的惊险与刺激,正是源于前期近乎变态的精打细算。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载誉归来后,他主动报名成为了学院首批担任课程助教的本科生,他的大创课题研究又被评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并获得优秀结题……对罗中第来说,第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将继续以奋斗姿态跑出新时代的“高地加速度”。(何智明)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校园短波

近日,军政基础教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召开大思政育人体系座谈交流会。双方围绕贯彻落实《深化构建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措施》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杨剑)

三版 校园广角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特别策划

今年是国家安全法颁布施行10周年,4月15日是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国家安全既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更是14亿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形势日益严峻复杂,更需要我们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共同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聚力培养国家安全专门人才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今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1周年,十余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幻的今天,学校师生员工深入领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统筹应对“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安全挑战更显极端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钱坤、宁威)

● 探秘网络安全前沿技术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辐射到全球各个角落,由信息、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已经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度融合,各种各样已知或未知的网络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网络安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军事层面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作战空间,制网络权决定了战场作战主动权的争夺和其他空间制权行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重要影响。(郑敬华、宣章健)

● 国家安全案例警示

那些看似离我们遥远的国家安全威胁,实则暗藏于日常的疏忽与诱惑之中。从涉密人员的“致命背叛”到普通公民的“无心之失”,每一起案件都深刻警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容不得半点懈怠。(毛伟、程睿淇)

四版 科大文苑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