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作为暨南大学退休教师的我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来到新校区,与其他高校新校区一样,比老校区空间更大,新建筑新设计也令校园环境更优美,似乎来到另一所大学,感觉新校区完全可以成为旅游新景点,这也让我想起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高校游。
近日,作为暨南大学退休教师的我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来到新校区,与其他高校新校区一样,比老校区空间更大,新建筑新设计也令校园环境更优美,似乎来到另一所大学,感觉新校区完全可以成为旅游新景点,这也让我想起近年来悄然兴起的高校游。
风景秀丽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已经成为了不少城市的独特风景。在各地旅游攻略中,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黄鹤楼、鼓浪屿、故宫一样成了城市必逛景点。武汉大学樱花季日均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武大樱花"相关小红书笔记累计超2.3万条,单篇攻略最高获赞1.8万。这种文化引力不仅存在于百年名校,暨大新校区凭借全球顶尖的中药标本库,同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游的热门打卡点。
进入暑期,各大高校的校园成为不少家长青睐的参观游览地点之一,他们希望能带孩子提前感受理想高校的魅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对普通游客来说,高校游也是一次文化知识的熏陶之旅。与此同时,一众高校也敞开大门,通过增加预约名额和讲解、设计线路和课程等方式,让游客感受学校的人文历史底蕴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
寒假中,北京高校成为家长和孩子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面对一年两次的集中流量,不少学校犯了难,名校挤爆,希望能够“降降温”;而一般高校则显得“冷清”,希望多吸引一些客流。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思考:高校研学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观光打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探索?
国外大学是开放式,没有围墙,可以随意进入浏览参观,下图是我在巴黎大学溜达时的留影。据我了解,国内好像只有坐落在岳麓山的湖南大学等极少数大学没有围起来。我觉得大学是公共设施应该为公众开放,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高校采用开放式管理。
尽管高校游渐成旅游新业态,但目前只有少数高校推出过参观研学相关的服务。已经开放的高校中,多数并未向游客提供导览、讲解、餐饮等服务,如果没有认识的校内“熟人”,参观只能变成闲逛。其实还是一种变相的高校游,就是到高校参加会议和培训,在交流学习之余也能漫游校园。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中山大学培训的学员可以瞻仰大师陈寅恪故居。
但热潮之下暗流涌动:未名湖畔日均清理垃圾超2吨,某985高校单日截获23起商业跟拍。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部分应用型高校精心设计的产教融合参访线路却门可罗雀。未来高校游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有限开放+深度体验"新模式。上海交大推出的"船舶专业体验营",将实验室参观与模拟驾驶结合,预约排期已至2025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研学项目,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当知识传播突破围墙,高校不仅能守住学术净土,更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能量场。
推荐阅读:
中国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
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暨南大学的校园里
【随笔】未名湖畔看北大
武大樱花何以成为武汉品牌?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来源:谭天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