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起那些善于在面试中“包装”自己的人,你能够进入下一轮面试的概率还不到他们的二分之一[1]。想到这里,你立刻打开了社交媒体,打起十二分精神苦学面试“通关秘籍”。
在去年秋招中一无所获的你,几乎要把“不会面试”刻在脑门上。
比起那些善于在面试中“包装”自己的人,你能够进入下一轮面试的概率还不到他们的二分之一[1]。想到这里,你立刻打开了社交媒体,打起十二分精神苦学面试“通关秘籍”。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你势必在春招中大显身手。然而,在面试现场,上一秒还昂头自信背诵“满分答案”的你,下一秒就在面试官的追问下沉默到了尘埃。走出公司大楼,再也没有等到HR的消息。
其实,你越潜心研读社交媒体上的面试技巧,越会害你次次都是无效面试。
为了“装”,不遗余力
除了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外貌,对面试结果影响最大的,非应聘者的自我包装技术莫属[2]。
细品社交媒体中层出不穷的面试经验贴,从“大厂面试官喜欢的气场”到“春招面试高效速成法”,本质上都在教授“自我包装”技术。
自我包装第一步,是让面试官一见中意。平均而言,在30分钟的面试中,面试官仅在4分钟后就已经对应聘者的去留做出判断,之后的交谈不过是对这一判断的进一步确认[3]。也就是说,从进门开始,你的一举一动就决定了会给面试官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
通常情况下,面试官更容易对表现活跃、社交能力强的应聘者产生好感,而第一印象越好,最终的面试成绩往往越高[4][5]。
从招聘者的角度,面试一般分为关系建立、题目问答和分数评定三个阶段 / 图虫创意
为了能入面试官的法眼,现实中报退货取件码都不太敢和快递员对视的你,不得不在自我介绍中加入“我有一种超能力,总能比别人快5秒捕捉到最新新闻”的土味表达,录音控制演讲级别的语速、录屏监督眼神不能乱瞟、咬着筷子调整标准露齿笑,是你即使抗拒也必须强迫自己每天必做的练习。
大多公司采用的结构化面试形式具有一定的套路性,让应聘者描述过去某个经历的具体情况,以及想象遇到某种假设情况时的做法,是最经典的两种提问类型[6]。面试经验贴通常会总结“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等常见问题,提供“这个岗位职责和我的专业、兴趣爱好非常吻合”答题金句,奉劝规避“面试官最反感的N句话”等雷点,并授人以渔“适当夸大”和“无中生有”的润色策略。
比如,能够运用Excel的SUM公式、会给视频添加字幕,就是“擅长数据分析和剪辑”;有所耳闻但从未实际参与的任务们,可以套上
“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什么任务,采取哪些行动并获得了什么结果”的STAR面试黄金法则[7],编织进自己的项目经历,增添面试官的好感度[8]。学习表达技巧有助于在面试中组织更有条理和结构良好的回答[10] / 图虫创意
无领导小组讨论则是公司常用的群面方式。经验贴划分出了总结者、记录者、推进者、调停者、提醒者等不同角色,对应着不同的发言顺序和表达技巧,似乎应聘者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背诵相应的话术,就能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时说最少的话拿到最高的分[9]。
谁曾想,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你还是在春招的面试中史诗级大翻车了。
空洞的“装”,适得其反
为了找到工作,应聘者在投递岗位时,往往不会局限地域、行业或岗位。某招聘网站的调查显示,在成功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参加十余场宣讲会、投递约五十份简历、进行近二十次面试乃是兵家常事[10]。
“海投”策略让应聘者获得了更多的面试机会,但也削弱了他们对于岗位的了解。可是否能够被录用,其实取决于应聘者面试表现与岗位的匹配程度[8]。
招聘页面的岗位描述就暗含了每个岗位的两种标准,一是类似有责任心、抗压能力强这样的大众标准,二是根据岗位特点制定的特殊要求[11],比如,沉默寡言的天才码农是技术岗的香饽饽,但不一定适合需要能说会道员工的销售岗。
很多应届毕业生为找到工作,会在同一天内参加多场线下面试和招聘会 / 图虫创意
即使完美契合岗位描述还不太够,面试官心中早已暗藏了一个难以捉摸的“理想型”,他可能是面试官手下多个实用牛马的优势拼盘,也可能带着面试官对新鲜牛马个性和能力的遐想[12]。
也就是说,除了在场的竞争者,应聘者还要和那个从未打过照面的“理想型”PK。
与岗位标准和面试官“理想型”匹配程度越高的应聘者,被录用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匹配程度越低,也就越容易被淘汰[13]。此外,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要集中精力与一大群精心自我包装过的应聘者打交道,对面试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应聘者的所言所行会被暂时储存在大脑的工作记忆中,但屈服于有限的容量,面试官很难记得清每个人的具体表现[14],你毫无特色的程式化回答,可能连昙花一现的机会都没有。
当人数过多时,面试官通常会将前一位应聘者的表现和得分,作为后一位应聘者的评价标准[15][16]。可同在一片互联网中冲浪,你视若珍宝的面试经验贴,大概率也出现在竞争对手的收藏夹里;你自以为先进的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殊不知上世纪50年代的前辈就已经使用过[17]。当你成为第十个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应聘者时,面试官没有当场皱眉,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在线上面试中使用可以实时输出答案的AI辅助面试APP,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 图虫创意
面试官还会下意识地将应聘者的教育经历、成长背景、个性态度等方面同自己比较。拿到offer的幸运儿,可能仅仅因为他在面试中提及的股票模拟交易大赛,面试官曾以断层的收益率拿到过冠军[18][19]。
比起机械地背诵模版和套话,如实讲述自己参与项目的经历、坦诚承认缺点的应聘者,反而可能因为真情流露,在面试官爆满的工作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20][21]。
实践证明,当你在使用技巧时忽视了“深入了解岗位需求,适时融入实际经历”的核心要义,再精巧的自我包装,也难逃“万金油”的本质。
过度包装的锅,只能自己背
应聘者们几乎都会使用一些自我包装的小“手段”来提高面试成功的几率[22],但当应聘者开始“无中生有”各种技能和项目经历时,就已经在为offer拱手让人埋下伏笔[23]。
在面试中,应聘者亲身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的项目经历都不一定招架得住面试官的“夺命连环问”,更别说那些虚构的部分了。面对面试官越来越细节的提问,你只能遮遮掩掩、答非所问。
心虚的应聘者还会忍不住想象谎言被当场揭穿后的难堪,加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24][25]。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负责提取记忆的海马体最擅长罢工[26]。
面试官问出了你早已提前准备好答案的问题,可坐在面试现场脑袋空空的你,连那些为了应对无话可说背得滚瓜烂熟的模板、套话,都忘得一干二净。你就像过年期间负载过高的DeepSeek,深度思考之后的结果,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在图书馆里精心准备了自我介绍,但很多候选人一到面试现场立马大脑空白、语无伦次 / 图虫创意
糟糕的表现或许没能让你通过面试[28],但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发放offer前,公司一般会先进行背景调查,核查应聘者的教育经历、工作时间、具体岗位、工作职责、薪酬水平、社保缴纳记录等硬性条件[29][30]。那些编造的工作经历,只要一个与相应公司核实的电话轻轻松松就会被击溃。
即使应聘者侥幸通过了公司背调并拿到offer,也需要度过试用期才能转正。在真正上手工作后,很可能就会发现当初在面试中夸大的技能和虚构的项目经历才是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其实,
与岗位和职业的匹配度越高的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的绩效也会越高[31][32]。与这个岗位毫无关系的应聘者,要么还没熬过试用期就会主动辞职,要么无法通过转正答辩,说不定还因此错过了黄金求职期,浪费了应届生的身份。过分夸大自己的经历,可能会让员工在入职后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处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 / 图虫创意
就算熬过了试用期顺利转正,还有公司的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在前头等着那些弄虚作假的应聘者栽跟头。在某策划公司的年底评估中,刚入职不久的赵某就被发现实际工作能力和表现与履历存在较大差异,最终从公司提前“毕业”了[29]。
你再次打开社交媒体搜索“面试技巧”,页面停留在一张“80%考生面试时缺少‘活人’感”的图片。回想这些天的面试,模板和套路阻碍了你输出自己对于岗位的理解和想法,正襟危坐、职业假笑的你,是一个功能运行总出BUG的面试机器。
事实上,越熟悉岗位的应聘者,越善于在面试时证明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33]。比起滥用各种包装自己的技巧,踏踏实实地熟悉个人经历、了解岗位需求,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你会更加松弛地应对面试,拿捏面试官。
毕竟装出来的“完美人设”,一不小心就可能露出马脚。
撰文 / 栗子张
图片编辑 / 小 禾
审核编辑 / 三 二
内容编辑 / 懒羊羊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招聘
浪潮内容编辑(外包)
答案如下科普视频编导(外包)
多岗位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招聘内容编辑(外包)、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1]Levashina, J., & Campion, M. A. (2007). Measuring faking in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view faking behavior scal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6), 1638.
[2]Barrick, M. R., Shaffer, J. A., & DeGrassi, S. W. (2009). What you see may not be what you get: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presentation tactics and ratings of interview and job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4(6), 1394.
[3]Judge, T. A., Cable, D. M., & Higgins, C. A. (2000).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rec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0(4), 383-406.
[4]Barrick, M. R., Swider, B. W., & Stewart, G. L. (2010). Initial evaluations in the interview: Relationships with subsequent interviewer evaluations and employment off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6), 1163.
[5]叶茂林 & 周娟. (2012). 应聘者“大五”人格测验与结构化面试成绩关系研究. 中国城市经济, (03), 433-434.
[6]薛莉 & 邢占军.(2010).结构化面试中的印象管理研究.学习与实践,(11),118-124.
[7]Sharp, J. E. (2012). Behavioral interview training in engineering classes. In 2012 ASEE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 (pp. 25-251).
[8]田昀溦. (2011). 行为面试法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人口与经济, (S1), 20-21.
[9]彭婷婷.(2017).探析无领导小组面试的技巧.现代经济信息,(20),54.
[10]Huffcutt, A. I., Van Iddekinge, C. H., & Roth, P. L. (2011). Understanding applicant behavior in employment interview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viewee 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1(4), 353-367.
[11]中国经济网.(2017).应届生求职网发布《大学生毕业求职成本调查报告》.
[12]Rynes, S., & Gerhart, B. (1990). Interviewer assessments of applicant “fit”: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43(1), 13-35.
[13]García, M. F., Posthuma, R. A., & Colella, A. (2008). Fit perceptions in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 The role of similarity, liking, and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1(2), 173-189.
[14]马欣川 & 张菡.(2010).评委印象匹配对面试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33(05),1276-1279.
[15]Hinson, J. M., Jameson, T. L., & Whitney, P. (2003). Impulsive decision making and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9(2), 298.
[16]Miller, E. K., Lundqvist, M., & Bastos, A. M. (2018). Working Memory 2.0. Neuron, 100(2), 463-475.
[17]徐建平,周瀚,李文雅,陈孚 & 张伟.(2014).结构化面试中面试官的评分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2(02),357-368.
[18]Bass, B. M. (1950). 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technique.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17-32.
[19]Anderson, N., & Shackleton, V. (1990). Decision making in the graduate selection interview: A field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3(1), 63-76.
[20]陈芳 & 盛艳燕.(2016).公务员面试考官评分策略研究.中国行政管理,(03),20-25.
[21]Roulin, N., Bangerter, A., & Levashina, J. (2014). Interviewers' perception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employment interview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9(2), 141-163.
[22]周详 & 闵政华.(2015).应聘者印象管理及其效果的话语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2(06),125-130.
[23]Swider, B. W., Barrick, M. R., Harris, T. B., & Stoverink, A. C. (2011). Managing and creating an image in the interview: The role of interviewee initial impres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6(6), 1275.
[24]Powell, D. M., Bourdage, J. S., & Bonaccio, S. (2021). Shake and fake: The role of interview anxiety in deceptive impress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36(5), 829-840.
[25]Law, S. J., Bourdage, J., & O’Neill, T. A. (2016). To fake or not to fake: Antecedents to interview faking, warning instructions, and its impact on applicant reac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771.
[26]刘威,陈瑞欣 & 郭金朋.(2024).应激下人类情景记忆巩固的神经重放机制.心理科学进展,32(07),1031-1047.
[27]LaBar, K. S., & Cabeza, R. (2006).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emotional memor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7(1), 54-64.
[28]McCarthy, J., & Goffin, R. (2004). Measuring job interview anxiety: Beyond weak knees and sweaty palms. Personnel Psychology, 57(3), 607-637.
[29]上海二中院.(2025).过度“美化”的求职简历 | 至正-法官札记173.
[30]曹菲菲.(2021).如何开展员工背景调查及防范误差.中国储运,(08),139-140.
[31]Iqbal, M. T., Latif, W., & Naseer, W. (2012). The impact of person job fit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its subsequent impact on employees performance.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3(2), 523-530.
[32]Shah, S., & Ayub, M. (2021). The Impact of Person-Job Fit, Person-Organization Fit on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3(1), 57-76.
[33]黎恒.(2003).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对考官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人类工效学,(01),15-18.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来源:浪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