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安部“重击”智驾乱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00:05 2

摘要:然而,在今年春节接连发生的由“智驾”引发的重大事故,将彻底成为众多上市车企、供应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拐点。

工信部套“紧箍咒”、公安部上刑法,智驾别坑“老板”!

作 者 | 清 辰

责 编 | 林 东

出 品 | 汽车K线

迟做总比不做好!

“智驾”一词极具误导性,非常容易让汽车消费者误以为“自驾——自动驾驶”。

然而,在今年春节接连发生的由“智驾”引发的重大事故,将彻底成为众多上市车企、供应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拐点。

01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本次会议,包括华为和19家车企参会。

从工信部官网发布的会议内容看,短短300余字,却字字掷地有声。

「来源:工信部网站」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流传至坊间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不允许公测,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规范宣传,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降低频繁OTA,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次会议前两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简称“道研中心”)发布普法长文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同时,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上市车企法人、老板们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

公安部一篇长文、工信部一场会议,对于当下浮躁的中国汽车行业,如醍醐灌顶一般。可以说,公安部、工信部联手为“超速”发展的“智驾”,踩下一脚“重刹”。

02

《汽车K线》了解到,吉利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集团等多家上市车企,已确定所有宣传口径中,“高阶辅助驾驶”成为唯一描述。

实际上,包括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蔚来董事长李斌在内,多位上市车企高层都在不同场合去强调“智驾”现阶段只是辅助驾驶,驾驶人要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准备,可直播演示的时候却给人车辆能够自动驾驶的错觉。

即便如此,有些上市车企为销量、营收、融资等目的,在宣传“智驾”时,又无不在向消费者灌输自家的“智驾”能力之强。这无疑让用户拿到爱车时,对“智驾”的认知出现偏差,以至于由此引发的事故频繁见于报端。

都说小米汽车凭一己之力,让所有传统汽车品牌投身流量池,让那些曾高高在上的车企大佬也纷纷下场带货,拉近车企与用户间的距离。

如今,小米汽车又凭一己之力,揭开“智驾”的皇帝新衣。

从营销到推动辅助驾驶标准的制定,小米汽车都值得写入中国汽车史册。只不过,代价过于沉重。

03

进入2025年,在“智驾”这条赛道上,中国车企突然间“油门到底”,似乎哪一家没有像样的高阶智驾,就会被扣上落后、不入流的帽子。

然而,三位年轻女孩因为不成熟的智驾而陨落,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众所周知,经过持续两年多的价格战,中国上市车企无一不希望找到新的利润突破点。足以拉高产品定位的“智驾”,对于身处于“内卷”深渊之中的车企而言,无异于救命稻草。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表示,“自动驾驶是被资本裹挟了”。

汽车厂商作为企业,赚钱无可厚非,合理合法地圈钱亦可被人接受。但车企在一股脑拥抱“智驾”之时,如果只是为了快速回血,急于将不成熟的技术、产品推向市场,甚至把用户当成小白鼠,冠冕堂皇地称其为“邀用户公测”,着实与谋财害命无异。

自3月29日小米SU7高速事故之后,众车企或许嗅到了“风向”变了,在宣传智驾时,无不把“安全”二字放在首位。

这一次是否会如之前王传福所说,“一场车祸就可能会让一款车卖不动”?也许小米SU7会是个例外,但这确实敲醒了整个行业,甚至全社会。

Views of AutosKline:

从法理上讲,现阶段驾驶人即为车辆安全行驶的第一责任人,小米SU7作为一款车,在事故发生前直到发生碰撞,并无过错。借用一句电影台词,我命由我不由智驾。即便车企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但生命是掌握在驾驶人自己手中。

至于车企,研发辅助驾驶,是为了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安全,理应予人福祉,不可过多掺杂功利心,更不可只为营销、利润甚至圈钱。

如今,车企在针对辅助驾驶进行宣传过程中的责任又被进一步明确,也许野蛮生长的中国“智驾”真的可以从此走上正轨。但愿不会再有任何一条生命,因辅助驾驶而逝去。

来源:汽车K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