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国孩子的教育旅程中,大英博物馆常常是不可或缺的一站。当他们踏入这座宏伟建筑,看着那琳琅满目的80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听到的介绍或许充满了粉饰与歪曲。
在英国孩子的教育旅程中,大英博物馆常常是不可或缺的一站。当他们踏入这座宏伟建筑,看着那琳琅满目的80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听到的介绍或许充满了粉饰与歪曲。
官方教育材料里,博物馆会讲述其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的慷慨遗赠。1753年,斯隆将71000多件藏品献给国家,奠定了博物馆的基石,这部分历史被反复强调,为博物馆披上了一层慈善与学术的外衣。在后续的讲解中,英国孩子听到文物来源多是“购买”“捐赠”与“考古发掘”。例如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会提及它在1802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是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却对英法战争后英国从法国手中“接收”(实质是掠夺)这块石碑的历史轻描淡写 ,只强调其学术价值,绝口不提背后的殖民掠夺本质。
对于希腊帕特农神庙的石雕,英国孩子可能会听到它们是通过“合法购买”来到大英博物馆。1816年,英国政府从第七代额尔金伯爵手中“买下”这些雕塑,而事实却是额尔金伯爵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希腊期间,利用特权,在未经希腊人民同意的情况下,肆意切割、搬运这些珍贵石雕,造成了对希腊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
在介绍中国文物时,同样充满了误导。像《女史箴图》,只说它在20世纪初由东方版画及绘画负责人从一位英军上尉手上购得,却不提及这位上尉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陷入混乱,圆明园惨遭劫掠时趁火打劫获得,这种表述掩盖了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也掩盖了文物被非法掠夺的事实。
从英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来看,这种歪曲历史的讲解有其根源。英国长期以来在全球的殖民扩张,使其在历史教育中难以直面曾经的侵略行为。对本国孩子进行这样的文物来源教育,是在维护一种虚幻的国家形象,试图让孩子认为英国是文化的汇聚地、学术的殿堂,而非殖民掠夺的始作俑者。而且,博物馆依靠这些文物带来的旅游收入、学术影响力,也让英国难以割舍利益,所以更倾向于美化文物的来路。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传播,越来越多英国民众开始反思。不少英国学者指出博物馆文物来源的不合法性,民间也有呼吁归还文物的声音。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一些英国年轻人看到埃及、希腊等国追讨文物的报道后,开始查阅资料,了解真相,对博物馆以往的讲解产生质疑。
大英博物馆对英国孩子的文物讲解,是对历史的一种掩盖。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埋,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时代下,英国终将无法回避这些文物背后的血与泪,归还文物、正视历史,才是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