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显示,1937年6月,南京城有100万人;到11月,就只剩54.7万了,近半数人成功撤离。剩下没走的民众,实在是没办法。背井离乡谈何容易!1937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在家书中说:“我自己出门的本事不大高明,再带三个小孩、一个老妈,我几乎无此勇气。”闻
南京大屠杀前,老百姓为什么不撤离?说白了就两个字,没钱!有钱的那些大户早就跑得没影了!
史料显示,1937年6月,南京城有100万人;到11月,就只剩54.7万了,近半数人成功撤离。剩下没走的民众,实在是没办法。背井离乡谈何容易!1937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在家书中说:“我自己出门的本事不大高明,再带三个小孩、一个老妈,我几乎无此勇气。”闻一多经济条件不错都这么顾虑,普通百姓就更难了,他们不仅没勇气,也没足够的钱。
当时,撤离成本高得吓人。曾在南京电话局工作的王正源回忆,11月底前,南京轮船票一票难求,票价涨到原价的4到5倍,就算买到票,还得雇小木船登轮,小木船的费用也被抬得很高。普通百姓哪能承担得起这些费用,徒步逃离又没盘缠。
为啥船票这么贵呢?因为大量船只被国民政府征用,用来送军事和政府人员西迁。南京快沦陷了,百姓要跑,国民政府也要转移。当时,国民政府征用了全市600辆汽车和220只民船。南京市长马超俊提议,希望交通部西迁的船只到了之后,赶紧回南京接难民,可这想法最后成了泡影,大家都知道,南京沦陷时,这些船根本回不来。
国民政府制定了好几个临时疏散方案,却不公开传达,只在民间传些小道消息。那些达官显贵听到消息,都赶紧带着家眷跑了。比如时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在回忆录里写:“日军开始轰炸南京时,我的家属已离开南京”;大汉奸周佛海8月6日就把妻儿送去湖南了。
国民政府不组织大规模撤离,是怕引起民众恐慌,可小道消息传播,反而让民众更不安了。11月中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大规模撤离,可已经晚了,这时候普通市民只能坐开往上游的外国轮船,不仅票价贵,而且船少人多。
撤离前,国民政府对西方人士成立的南京安全区给了点支持,有10万英镑、3万袋大米、1万袋面粉和一些食盐,但这点物资对于成千上万的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那些没撤离的民众,各有各的应对办法。有的家庭急着把女儿嫁出去,当时报纸上全是结婚启事。幸存者丁荣生说,就算家里缺劳动力,家人还是急着把她嫁给店铺伙计,就为了躲日军侵害,可南京城发生了2万多起强奸惨案,说明这样也不安全;有的民众不停地搬家,从城北搬到城南,从城南搬到玄武湖,再搬到乡下,想缓解心里的焦虑,可根本没用;还有一部分人去安全区避难。
但安全区也不是绝对安全,《拉贝日记》里写,南京沦陷初期,日军几乎每天都闯进安全区强奸妇女,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就有100多个姑娘遭殃。不过,跟安全区外比,这里还算相对安全。20多个有良知的西方人在这儿保护了20多万南京平民,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记录下105分钟的日军暴行,这是目前发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百姓没去安全区,留在家里避难。一方面,他们低估了日军的残暴,南京沦陷前上海已经沦陷了,但上海没发生大屠杀,政府和民众就心存侥幸;另一方面,上海的难民区有列强支持,日军有所顾忌,南京安全区是民间自发成立的,虽然也得到相关国家支持,但对日军没什么约束力。而且日本在南京搞威慑作战,安全区的存在不符合日军意图。
我们不能只记住南京大屠杀,还要记住:1894年11月21日,旅顺大地惨遭屠戮,2万多鲜活生命消逝;1896年6月20日,台湾云林被血雨腥风笼罩,3万多同胞遇难;1928年5月3日,济南城哭声震天,5000条性命戛然而止;1932年1月28日,上海在 “一・二八” 事变中满目疮痍,12600人不幸丧生;1932年9月16日,平顶山的惨案令人痛心疾首,3100多个生命惨遭杀害;1932年,辽宁新宾县也没能躲过劫难,1万多人倒在血泊之中;1934年,哈尔滨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约2万人失去生命;1937年11月26日,无锡遭遇血腥屠戮,14200多人不幸罹难;1937年11月29日,常州沦为人间炼狱,1万人命丧黄泉;1937年12月7日,芜湖也未能幸免,1万人惨遭杀害;1938年2月5日,凤阳被无情屠城,5000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都是一段无法言说的惨痛。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