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B站Up主“来看苏吧”用5个月时间将中学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改编为19部短剧,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课本里的“意难平”,收获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B站Up主“来看苏吧”用5个月时间将中学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改编为19部短剧,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课本里的“意难平”,收获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文章,作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很好地链接几代人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有人探索地把朱自清的《匆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鲁迅的《少年闰土》等经典篇目拍成短剧。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情感演绎等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令创作者没有想到的是,有人看过后写下这样的评论:“步入社会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初的语文课并没有随着考试结束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我们人生的某个瞬间。”特别是这些短剧用镜头为泛黄的语文课本注入新的生命,这或许也是新时代最动人的文化接力——二十年前我们在考卷上解构中心思想,二十年后我们在弹幕里集体破防。可以说,课文翻拍的走红,不仅是对经典的温情回望,更标志着微短剧找到了一条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的新航道,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在《匆匆》改编的故事里,时间的褶皱被铺展成两代人的守望。卧床老人与孤女的对望,恰如每个成年人都在经历的困境:年轻时总想快进人生,中年后却拼命按下暂停键。主创李媛把朱自清的哲学之问,化作病房里滴答的输液管与西湖边的晚风。当观众在“替你看世界”的承诺里泪崩时,他们哭的何尝不是自己错过的亲情、未兑现的诺言?那些被考试榨干诗意的课文,终于在生活阅历中发酵出本真况味。
短视频的“短”是播放时间相对较短,不代表粗制滥造。比如《项脊轩志》的改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现代转译。拆迁劝解员与独居老人的对峙,因一枚蝴蝶发卡化作跨时空对话。归有光"庭有枇杷树"的思念,在短视频时代演变为钉子户老人与新闻原型郑继银的叠影。当蝴蝶落在老人胸口,弹幕飞过的不只是“泪目”,更是都市游子对消逝的胡同、拆迁的老屋、逝去亲人的集体追缅。这些镶嵌在课文里的文化基因,经由当代青年重新编码,生长出连接数字原住民的根系。
深知“小时候的语文课文是长大后的人生”,主创团队在改编拍摄视频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文本复刻,而是以现代视角重新解码经典,让“初读不知书中意”的遗憾在短剧叙事中获得“再读已是书中人”的情感代偿。更令人玩味的是,两位主创都是“跨界选手”:软件工程师转身演员,数字艺术生执掌剧本。这种专业错位反而成就了独特的创作视角——她们用Z世代的语法重构经典,让《背影》里的橘子成为父女和解的像素化符号,让史铁生的轮椅与当代青年的职业焦虑共振。当苏苏骑行李箱穿越时光隧道的镜头刷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制作团队的巧思,更是一代人用新媒体续写文化记忆的自觉。正如专家解读的,灵动百变的表现形式把语文课文以生动的视听语言进行了传播,让观众可以借此在休闲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算法统治注意力的时代,“来看苏吧”的实践提供了珍贵的文化样本:那些被划满重点线的课文,本就不是需要供奉的文学木乃伊。当00后用短剧为《乡愁》续写新章,当语文老师主动求取教学素材,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活在当下的诠释里。就像团队在《唐多令》中设计的隐喻:打着手电的苏苏照亮的不只是秘密基地,还有被短视频重新激活的文化薪火。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