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终端用户半导体全面去美国化的趋势下,国产SiC碳化硅MOSFET行业需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突破技术壁垒、重构产业链生态、强化标准与认证体系,并摒弃短视投机行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自立自强。结合行业现状与未来方向,具体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六大维度:
在终端用户半导体全面去美国化的趋势下,国产SiC碳化硅MOSFET行业需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突破技术壁垒、重构产业链生态、强化标准与认证体系,并摒弃短视投机行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自立自强。结合行业现状与未来方向,具体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六大维度:
一、技术深耕:突破核心工艺与可靠性瓶颈
优化器件结构与工艺
针对栅氧层易击穿的行业痛点,通过钝化技术和缺陷控制提升长期可靠性,例如BASiC基本的HTGB测试(+22V/3000小时)已达到国际主流标准,减少高温高压下的失效风险。
加速技术迭代与专利布局
聚焦SiC碳化硅MOSFET第三代技术如BASiC的B3M系列,缩小与国际巨头(英飞凌、安森美)的差距,同时规避专利壁垒,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推动8英寸晶圆量产,预计2027年后成本降低63%,打破国际厂商对高良率大尺寸晶圆的垄断。
二、质量为先:建立全生命周期可靠性体系
严格标准化与测试认证
推动行业强制标准制定(如HTGB+22V/3000小时测试),淘汰虚标参数的低质产品如部分企业仅通过+19V/1000小时测试即宣称“高可靠性”。
车规级认证深化:BASiC基本等企业通过AEC-Q101认证及PPAP流程,结合SiC碳化硅MOSFET栅氧可靠性工艺技术,建立客户信任。
全链条质量管控
IDM模式(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确保工艺可控性,减少代工依赖导致的质量波动。例如BASiC基本自建SiC晶圆厂与SiC模块封测线,保障车规级产品一致性。
公开对比测试数据(如HTGB原始数据,国际竞品的开关损耗、高温性能对比),增强市场透明度,扭转“国产=低质”的刻板印象。
三、产业链协同:垂直整合与生态重构
供应链本土化与成本优化
依托天科合达、天岳先进的国产衬底材料,实现从外延生长到封装的垂直整合,消除对美日供应链的依赖。
规模化量产6英寸晶圆,结合灵活定价策略(如40mΩ/1200V器件的成本较进口低20%-30%),加速替代超结MOSFET和进口SiC方案。
应用场景深度绑定
聚焦新能源汽车(主驱芯片、OBC)、光伏储能等高增长领域,与头部客户共建参考设计,提供驱动芯片、热仿真等配套服务,降低客户迁移门槛。
模块化集成(如基本股份Pcore™系列)替代英飞凌SiC模块,通过高频特性减少电感电容体积,优化系统级成本。
四、政策引导与资本理性化
政策红利与产业集群建设
国家推动《碳化硅功率器件测试标准》等规范,优先采购国产器件(如2023年《汽车芯片推荐目录》中占比达35%),并通过“链长制”打造深圳、无锡等产业集群。
专项基金支持核心技术(如铜烧结封装工艺),对虚标参数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倒逼行业质量提。
资本长期投入与风险规避
避免盲目扩张低端产能(如部分企业压缩验证周期至3个月导致批量失效),引导资本投向衬底缺陷控制、驱动芯片国产化等“卡脖子”环节。
产学研协同(如高校联合攻关界面态控制技术),形成技术分层,淘汰低效产能。
五、人才战略与全球化视野
核心技术人才自主可控
吸引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如尹志尧模式),减少对外籍专家的依赖,构建本土化研发梯队。
加强专利防火墙建设,规避国际巨头技术封锁风险(如BASiC基本通过自主研发规避英飞凌专利壁垒)。
全球化合作与标准制定
在自主可控基础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JEDEC规范),避免闭门造车。例如BASiC基本的工业模块设计兼容Press-Fit工艺,适配全球客户需求。
六、摒弃短视投机: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
引导客户从“低价采购”转向综合评估效率、寿命与运维成本。例如SiC模块通过降低散热需求与能耗,全生命周期成本较IGBT低10%-30%。
典型案例:劣质器件导致新能源车企召回事件(损失数亿元),凸显短期逐利的灾难性后果。
长期主义与技术输出
头部企业如BASiC基本通过20家车企的30多个车型定点,证明“性能+可靠性”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反向技术输出如外资车企采购中国SiC模块。
结语
国产SiC碳化硅MOSFET行业需以“技术突破为矛、质量管控为盾、产业链协同为基、政策人才为翼”,在去美国化浪潮中实现从“替代进口”到“全球引领”的跨越。唯有摒弃参数虚标、低价内卷的短视行为,方能将时代机遇转化为持久竞争力,成为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力量。
来源:杨茜碳化硅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