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苦难行军录:从一日两餐到麻袋裹S!15岁少女=50公斤玉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07:48 2

摘要:1994年寒冬,平壤某国营工厂的工人李成哲领到了人生中最后一袋配给粮——三公斤发霉的玉米面。他记得那天广播里反复播放着金日成逝世的消息,但更让他心惊的是粮站墙上贴出的告示:“即日起暂停非军事人员粮食供应。”这是朝鲜“苦难行军”的开端,也是无数普通人坠入深渊的起

1994年寒冬,平壤某国营工厂的工人李成哲领到了人生中最后一袋配给粮——三公斤发霉的玉米面。他记得那天广播里反复播放着金日成逝世的消息,但更让他心惊的是粮站墙上贴出的告示:“即日起暂停非军事人员粮食供应。”这是朝鲜“苦难行军”的开端,也是无数普通人坠入深渊的起点。

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了每年100万吨的廉价石油和化肥供应,机械化农业一夜回到刀耕火种时代。1995年夏季的洪水冲毁了全国60%的耕地,官方配给系统彻底崩溃

平壤市民金美善回忆:“起初大家还按时上班,以为只是暂时困难。直到街角的张大爷饿死在车间机床旁,我们才明白什么叫末日。”

在咸镜北道的山村,村民崔英姬目睹了更恐怖的场景:“后山每天新增几十座土坟,裹尸的麻袋洗洗又能用。有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像被抽走灵魂的木偶。”据脱北者黄长烨记载,仅1996年平安北道就出现“成堆尸体”,连平壤郊外的火车站都成了露天停尸场

当最后一把玉米面吃完,朝鲜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食材创新”。在江原道的集体农庄,主妇们将玉米芯碾碎混入树皮粉,压制成灰褐色的“救命面条”。这种食物划破食道,却能让胃袋暂时停止灼烧。“吃下去像吞砂纸,但总比喝凉水顶饿。”幸存者朴正男比划着喉咙上的疤痕说。

更绝望的发明出现在1997年寒冬。惠山市民金哲秀一家尝试用黏土搓成面条状,过沸水后勉强维持进食的仪式感。“黏土烫硬了能骗过舌头,但第二天排便时全是血块。”他的妻子因此肠梗阻去世。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当年朝鲜超42%人口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

在平壤某黑市,一公斤大米价格飙升至月均工资的十倍。华侨商人老林亲眼见过“以物易人”的惨剧:“有个父亲用12岁女儿换半袋土豆,女孩死死咬住粮袋不松口,牙都崩掉了两颗。”而特权阶层依旧能在元山别墅享用鳗鱼宴,金正日的私人厨师藤本健二曾透露,饥荒最严重时领袖的餐桌上仍有鲨鱼翅和烤乳猪

在清津市某孤儿院,保育员李贞淑发明了“呼吸喂食法”——将稀粥抹在濒死儿童的嘴唇上,靠本能舔舐延续生命。她记得有个男孩临死前喃喃道:“老师,我把昨天的梦分你一半,梦里我吃了整整一碗白米饭。”

而在中朝边境,走私者开发出匪夷所思的“人体运粮”。脱北者崔勇哲描述:“我们把玉米糊灌进避孕套吞下,过鸭绿江后催吐洗净。有人肠道破裂,吐出来的全是血糊。”更残酷的是“人市”兴起,1998年惠山某市场明码标价:15岁少女=50公斤玉米,技工=两头猪崽

医疗系统崩溃催生出黑色幽默。平壤某医院用自行车链条改装成手术钳,护士用泡菜坛子蒸馏生理盐水。医生金明植苦笑:“我们给病人开‘阳光处方’——建议每天晒太阳三小时,其实是想让他们死得暖和点。”

2001年春,平壤街头出现大批被称为“花燕子”的流浪儿。他们像候鸟般追逐运粮车的轨迹,有人甚至生吃老鼠充饥。脱北者李秀妍回忆:“最揪心的是看他们翻垃圾场,为半片烂菜叶打得头破血流。有个女孩饿极了啃自己的胳膊,说‘肉是咸的’。”

而那些熬过饥荒的人,大多患上“食物创伤后遗症”。咸兴市民朴志晚至今囤积着三麻袋陈米,“闻到饭香就发抖,总怕下一秒又要挨饿”。他的邻居因偷吃祭祀供品被活活打死,遗言是“让我做饱死鬼”。

更隐秘的伤痛藏在边境线。脱北者金哲浩说:“我们村七户人家只剩我和弟弟。逃到中国那晚,母亲把最后一把炒黄豆缝进我裤裆,自己躺进雪堆说‘别浪费柴火埋我’。”如今他在首尔开面馆,招牌菜叫“母亲的黄豆拌饭”,但从未敢尝一口。

2004年朝鲜宣布“苦难行军”结束,但阴影从未消散。平壤某中学教师发现,95后学生普遍比父辈矮10厘米,这是营养不良的代际烙印
。在慈江道某村庄,老人们仍用“吃了吗”代替早安,即便他们早已不再缺粮。

当被问及为何冒死脱北,曾在清津市委工作的李成哲回答:“我不想让孩子学会区分60种可食用野草,却认不出巧克力的包装。”他的女儿如今在首尔大学攻读营养学,论文题目是《论饥饿记忆的民族性创伤》。

这场持续十年的饥荒,最终化作朝鲜人衣襟内层的补丁、老人浑浊眼底的闪躲,以及新生代对“无供应时期”的集体缄默。正如平壤某地下诗人所写:“我们的胃袋里装着整个国家的历史,每一道褶皱都是未愈合的弹痕。”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