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天早上,我骑着三轮去地里转悠,路过李老汉家那片菜地,又看见一群城里人打扮的人在那排队,有的手里还拎着菜篮子。我寻思着这么多年从没见过李老汉家这么热闹,就停下来看了会儿。
周三那天,我去镇上交电费,回来的路上看见李老汉家门口排了长队,还以为是哪家办事,就没当回事。
第二天早上,我骑着三轮去地里转悠,路过李老汉家那片菜地,又看见一群城里人打扮的人在那排队,有的手里还拎着菜篮子。我寻思着这么多年从没见过李老汉家这么热闹,就停下来看了会儿。
“老哥,这是在干啥捏?”我问了个穿着格子衬衫的中年人。
“买菜啊,这儿的菜特别,听说是老品种,不打农药的。”中年人答道,眼睛还盯着前面的队伍,生怕错过了啥似的。
我一听,心里直纳闷。李老汉家那点菜地,过去十里八村谁不知道?种了几十年了,从来没人夸过,镇上卖菜都没人买他的。怎么突然这么多城里人跑来了?
李老汉是个老光棍,今年该有六十多了。说来也怪,他们李家几代单传,到他爹这辈,好不容易生了三个儿子,结果大儿二儿都在年轻时候因病去世了,只剩下老三李老汉。可李老汉命不好,媳妇没娶上,这一辈子就守着三亩薄田过了下来。
他家那三亩地,一亩是水田,年年种水稻自己吃;剩下两亩是旱地,种了各种蔬菜,黄瓜、茄子、辣椒、空心菜,还有些老式的本地菜,反正五花八门的。
记得以前赶集,村里人卖菜都是个把小时就卖完了,唯独李老汉的菜总剩一大半,最后只能便宜贱卖或者干脆背回家。
这些年李老汉也不去镇上卖了,就在村口摆个小摊,村里人偶尔买点,大多数时候还是自己吃。他的日子过得清苦,但也算安稳,村里人都习惯了他家那一亩三分地的存在。
我这人天生好奇,见外地人排队买李老汉的菜,心痒难耐,就把三轮车停在路边,跟着队伍往前走。
李老汉坐在一张竹椅上,腿边放着个破旧的收音机,还在嘀嘀咕咕地播着早间新闻。他穿着件发白的蓝布衣服,裤腿卷到膝盖,脚上踩着双沾满泥巴的黑布鞋。面前摆着几个竹筐,装着刚摘的各色蔬菜。
“李老汉,咋回事啊?啥时候你这菜这么俏了?”我凑过去问。
李老汉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我读不懂的东西。他把收音机的声音调小了点,慢悠悠地说:“也不知道咋回事,前阵子来了个开红车的,说是什么美食博主,拍了我种的菜,现在城里人都跑来了。”
他指了指菜地旁边停着的几辆小轿车,有奔驰宝马,还有什么保时捷啥的,反正不是咱们村里人能开得起的。
我说:“那挺好啊,生意兴隆。”
李老汉叹了口气:“能卖点钱是好事,就是太多人了,有点招架不住。”
他话音刚落,就有个穿着名牌的年轻人挤到前面,手里拿着手机,镜头对着李老汉,还冲着手机说:“各位粉丝们,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百年老农,看他这双手,看这环境,这才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啊!”
李老汉被弄得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手上的动作却不停,麻利地把菜装进买主带来的袋子里。
我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发现这些城里人买菜跟咱们村里人不一样。咱们村里人买菜,总是挑挑拣拣,嫌这个蔫了,嫌那个虫眼多。这些城里人却不一样,他们越看见虫眼多的菜越高兴,还拿着手机拍照。
“这菜真好,你看这个茄子,表面都有小斑点,肯定是没打农药的!”一个戴眼镜的女人拿着茄子,高兴地对同伴说。
“是啊是啊,你看这个空心菜,叶子都有虫咬过的痕迹,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她的同伴附和道。
我听了直摇头。这些城里人真是奇怪,以前咱们嫌菜长得不好看卖不出去,现在他们倒觉得越丑越好。
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李老汉的菜很快就卖完了。那些没买到的人还不愿意走,有的还提出要预订明天的菜,甚至有人掏出红包,要李老汉保证明天给他留一份。
看着这阵势,我心里不是滋味。李老汉种了三十年的菜,过去都是贱卖,现在突然成了香饽饽,总觉得有点蹊跷。
傍晚时分,我喂完猪,看见李老汉挑着两个空菜筐往家走,就招呼他到我家坐坐。
“今天挣了不少吧?”我给他倒了杯茶。
李老汉搓搓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嗯,卖了七八百块。”
七八百!以前他一个月都挣不到这么多。
“这些城里人是怎么找到你的?”我问道。
李老汉把茶杯放下,从口袋里掏出个智能手机——我都不知道他啥时候学会用这玩意了。
“你看,就是这个。”他点开一个视频,是那个开红车的美食博主拍的。视频里,博主绘声绘色地介绍着”百年老农李师傅的古法种植园”,说什么”祖传的种子”“纯手工耕种”“不用化肥农药”,还有什么”有机循环”,反正一大堆我听都没听过的词。
看着李老汉对着视频傻笑的样子,我突然有点担心。城里人的心思咱们摸不透,这么多人突然涌来,会不会有啥问题?
“李老汉,你这菜真是祖传的种子?真没用过化肥农药?”我试探着问。
李老汉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那人爱咋说咋说,反正我这菜地就这样,种了几十年了,也没变过。”
我点点头,没再追问。
接下来的日子,李老汉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仅是来买菜的人多了,还有人专门开车来参观他的菜地,说是什么”农家体验”。有的人甚至愿意出钱,让李老汉教他们怎么种菜。
村里人看见李老汉一下子翻身了,也纷纷效仿,在自家地里种起了菜,希望也能卖个好价钱。可奇怪的是,城里人就认准了李老汉的菜,其他人的根本不看一眼。
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拎着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看见李老汉家门口又停了辆车,但这次不是来买菜的,而是辆面包车。从车上下来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年轻人,手里拿着相机和话筒。
我走过去,听见其中一个人自我介绍说是市里电视台的记者,要来采访”李氏古法种植园”。
李老汉听了这称呼,尴尬地挠挠头,但还是答应了采访。
记者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家传的种子是哪一代传下来的,种植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坚持不用化肥农药等等。李老汉回答得磕磕绊绊,说自己就是按老一辈的方法种,没什么特别的。
采访结束后,记者拿出一份文件,是什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申请表,说要帮李老汉申请认证,这样他的菜就能卖得更好。
李老汉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签了字。
我站在一旁,心里越发不安。这事发展得太快了,李老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突然成了”古法种植”的代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第二天,我特意去镇上的农资店转了一圈。果然,过去五年李老汉确实来买过化肥和农药,虽然买得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用过。
这下我更确定了,城里人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古法种植”,八成是误会一场。李老汉没有主动说明,或许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种植方式就是普通的农村种法,不值一提。
回村的路上,我脑子里想着该不该告诉李老汉真相。一方面,他现在生活变好了,年纪大了终于不用那么辛苦;另一方面,这种建立在误会上的好日子,能持续多久呢?
正想着,看见路边几个人影晃动。凑近一看,是几个城里人打扮的游客,正和我们村的张婶商量着什么。
“大姐,我们准备建一个真正的有机农场,想请您来当技术顾问,您看怎么样?”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
张婶一脸诧异:“我?我懂啥技术?我就种了一辈子地。”
“就是要您这种纯朴的种植经验啊!”年轻人激动地说,“现在市场上对传统农耕很看重,我们想复兴这种方式。”
张婶连连摆手:“不不不,我可不懂什么传统不传统的,我种地就是为了填饱肚子。”
年轻人还想说什么,张婶已经摇着头走开了。
我站在那里,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些城里人是真的向往”传统农耕”,但他们对农村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想象中。李老汉的种植方式在咱们看来再普通不过,在他们眼里却成了某种”古法”和”传统”。
回到家,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田野发呆。从前听村里老人说过,种地是件苦差事,能不种地就不种地。可现在,种地倒成了值得炫耀的事。
正出神的时候,李老汉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他手里拿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蔬菜。
“老兄弟,给你送点菜。”他把袋子递给我。
我接过来,发现里面是几个黄瓜和茄子,个头不大,表面还有些斑点,看着确实不如超市里的那些又大又亮的蔬菜好看。
“听说你今天上镇上了,”李老汉欲言又止,“你…是不是去打听我的事了?”
我一愣,没想到被他发现了。看来村里人的事瞒不过村里人。
“是啊,”我老实承认,“我就是好奇,你这菜突然这么受欢迎,到底是为啥。”
李老汉叹了口气,在我对面坐下。
“老兄弟,我知道这事不太对劲。我那地就是普通地,化肥农药也用过,虽然用得少,但也不是他们说的什么’纯天然’。”
我有点意外:“你知道?”
“知道啊,”李老汉苦笑,“我种了一辈子地,能不知道自己干了啥?只是…只是那些城里人来了,说这说那,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点点头。”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老了,种不了几年地了。这辈子没娶上媳妇,没留下后人,就这么孤零零地过来了。现在突然这么多人关注我,说我种的菜好,我就…”
他的声音有点哽咽,我看着他黝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
“你就想着享受一下被人需要的感觉。”我替他说完。
李老汉点点头:“是啊,这辈子头一次有人说我做的事情有价值。虽然他们说的不完全对,但我的菜确实比那些大棚里的好吃啊。”
我沉默了。李老汉种了三十年的菜,不是没人问津,而是没人真正看见。那些城里人虽然理解有误,但他们确实发现了李老汉菜里的价值——那种土生土长的原始风味。
“那电视台的认证,你打算怎么办?”我问。
李老汉摸出一根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我想了一晚上,决定实话实说。我会告诉他们,我的菜不是什么’古法种植’,就是普通的村里种法。化肥农药用得少,但也用过。他们想认证就认证,不想就算了。”
我松了口气:“这样最好。”
“只是…只是不知道那些城里人知道真相后,还会不会来买我的菜。”李老汉的眼里闪过一丝担忧。
我拍拍他的肩膀:“会的,真正懂得欣赏好东西的人不会因为这个就不来了。你的菜确实比超市里那些好吃,这是事实。”
李老汉露出一丝笑容:“但愿如此。”
第二天,我特意去了李老汉家,想看看他跟电视台的人说实话后会有什么反应。
让我意外的是,那个制片人听完李老汉的坦白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兴奋了。
“李师傅,您太谦虚了!您的种植方式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种植啊!”制片人激动地说,“少量使用化肥农药,主要依靠自然生长,这正是现代农业应该走的路!”
李老汉一脸懵:“真的吗?我这也算生态种植?”
“当然算!”制片人拍着胸脯保证,“您的经验太宝贵了,我们一定要好好记录下来。”
我站在一旁,看着李老汉的眼睛亮了起来,嘴角也微微翘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辛苦却不被看见。李老汉种了三十年的菜,用的是最朴素的方法,产出的是最本真的味道。这些年他一直被忽视,不是因为他的菜不好,而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追求那些看着光鲜的东西。
现在,终于有人发现了他的价值,即使最初是基于一些误解。但当误解被澄清后,真正的价值依然存在,这才是最珍贵的部分。
那天下午,我在李老汉家的院子里坐了很久。看着那些来来往往的城里人,看着他们真诚地向李老汉请教种菜的经验,看着李老汉腼腆又自豪地解释他的方法。那一刻,我眼眶有点湿润。
不是因为李老汉终于”发财”了,而是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人愿意停下来,珍视一位老人几十年的坚持。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劳作,在合适的时机被重新发现,获得了新的意义。
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神奇之处吧。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的,到头来不过是浮云;而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却可能是别人眼中的珍宝。
如今,李老汉的菜园已经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景点。村里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土地和技艺,不再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是找回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方法。
至于李老汉,他依然每天早起晚睡,照料他的菜地。唯一的变化是,他的脸上多了些笑容,走路的步子也更有力了。
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被看见,被需要,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价值。
周日的集市上,我买了些李老汉的菜。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我不在乎赚多少钱,我只希望种出来的东西,能让人吃了开心。”
这或许就是他种了三十年菜的初心吧。而现在,终于有人懂得了。
来源:张富强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