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公布对中国船舶及港口设备的收费细则,标志着这场酝酿一年多的“航运战”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政策,中国建造或拥有的货轮每次进入美国港口,将按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缴纳逐年递增的费用,单次最高成本或突破150万美元
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公布对中国船舶及港口设备的收费细则,标志着这场酝酿一年多的“航运战”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政策,中国建造或拥有的货轮每次进入美国港口,将按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缴纳逐年递增的费用,单次最高成本或突破150万美元。这场以“重振美国造船业”为名的关税战,正将全球航运推向系统性风险边缘。
一、政策核心:分阶段收费与精准打击
美国此次行动分为两阶段:
1. 第一阶段(2025年10月生效):
- 对中国船东按每航次净吨位收费,初始标准为50美元/净吨,三年后增至140美元/净吨;
- 使用中国船舶的非中资运营商需缴纳18美元/净吨或120美元/集装箱费用,2028年升至250美元/集装箱。
- 汽车运输船额外征收150美元/CEU(汽车当量单位)费用,以激励美国本土造船。
2. 第二阶段(2028年启动):
- 限制外国建造的LNG运输船进入美国市场,未来22年逐步提高美籍船舶运输比例至15%。
据Alphaliner数据,全球现役集装箱船中约30%为中国建造,在建订单占比更高达55%。这意味着地中海航运(MSC)等国际巨头90%的新船订单将面临成本激增,而中远海运等中国船企几乎全军覆没。
二、三重冲击波:从通胀飙升到供应链割裂
1. 物流成本“火箭式”攀升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研究显示,单次收费将推升单个集装箱成本600-800美元,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整体上涨15%-20%。以载有1.2万标箱的货轮为例,单次费用或达150万美元,相当于每箱成本增加125美元。国际航运公会(ICS)警告,此举可能使美国通胀率再升0.5%-1%。
2. 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 航线转移:彭博社观察到,部分货主已转向加拿大、墨西哥港口中转,洛杉矶港预计5月起吞吐量下降20%;
- 贸易转移:墨西哥对美出口激增25%,中欧班列预订量同比上涨40%,区域化供应链趋势不可逆;
- 产业外流:奥迪、捷豹路虎暂停对美汽车交付,德国不莱梅港因积压关闭码头。
3. 多边贸易体系遭遇重创
美国单边政策违背WTO规则,地中海航运、达飞海运等企业明确反对,认为其本质是将地缘博弈代价转嫁给全球经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指出,若红海、巴拿马运河危机叠加此次收费,2025年全球消费价格或再涨0.6%,最不发达国家受害最深。
- 当前美国造船业全球份额不足1%,建造一艘集装箱船成本是中国的3倍;
- 美国航运商会坦言:“替代中国船舶绝非按个开关就能实现”。
中国反制与产业突围:
- 对等限制:商务部拟提高美船在华停靠门槛,并加速国产港口起重机替代进口设备;
- 技术升级:聚焦绿色船舶(如LNG动力船)和智能航运,2024年中国新船交付量首超全球50%;
- 市场多元:通过RCEP强化东南亚市场,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投资增长37%。
四、行业警示:没有赢家的“囚徒困境”
国际航运分析师勒奥斯蒂克指出:“中国造船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难以撼动,美国政策只会推高本国通胀。” 长滩港CEO预警,若贸易战升级,2025年下半年美国货运量或暴跌2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物流网络可能割裂为两大阵营,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
结语
美国对华货轮的“精准打击”,暴露了其既要中国商品又要遏制中国产业的矛盾逻辑。历史经验表明,从《航海条例》到301关税,保护主义从未真正振兴过本土产业,反而加速了霸权衰落。当全球供应链在政治博弈中支离破碎时,唯一确定的结局是:所有人都在为单边主义买单。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