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创作与阅读理解中,联想与想象是两种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们如同一对隐形的翅膀,让文字突破现实的边界,带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诗歌的意象营造,还是小说的情节铺陈,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往往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力与感染力。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日更第1451天啦啦
如果你想让孩子,语文快速➕科学➕系统提高!找少明老师!帮您实现这个目标!让你的孩子成为阅读理解尖子生!
在文学创作与阅读理解中,联想与想象是两种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们如同一对隐形的翅膀,让文字突破现实的边界,带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诗歌的意象营造,还是小说的情节铺陈,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往往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力与感染力。
本文将从概念、作用、实例分析及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四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两种手法的价值与意义。最后会有50道习题巩固!
一、概念解析:联想与想象的定义与类型
1.联想:由一物及万物的心理桥梁
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引发对另一相关事物的感知或思考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之上,是读者或作者通过已有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的思维活动。根据知识库资料,联想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接近联想:基于时间或空间的邻近性产生关联。例如,看到“春天”会联想到“花开”“微风”等场景。
相似联想:通过事物的相似性建立联系。如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与剪刀的锋利感联系起来,生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对比联想:通过事物的对立性引发思考。如《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百合与杂草的对比,强化了其“坚持自我”的象征意义。
关系联想:基于事物间的因果或逻辑关系展开。例如,看到“果实”联想到“耕耘”,暗示努力与收获的关系。
2.想象:创造新世界的思维魔法
想象则是通过已有的感性形象,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新形象或情境的心理过程。它超越现实的限制,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根据知识库分类,想象可分为:
再造性想象:基于文本描述还原或补充画面。如阅读《天上的街市》时,读者根据“街灯”与“明星”的比喻,想象出“缥缈的空中有美丽的街市”。
创造性想象:完全脱离现实逻辑,构建全新意象。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作者对人性与神性的融合创造。
二、作用分析:联想与想象在文学中的核心价值
1.丰富文本内容,增强感染力
联想与想象能够突破文字的平面性,为读者呈现立体、多维的意象。例如,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百合“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通过通感联想(将视觉的“泪滴”与情感的“欢喜”结合),使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纯粹。这种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引发强烈共鸣。
2.深化主题,拓展思想空间
想象往往能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哲理。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天上街市”,再想象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将神话与现实结合,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这种手法使诗歌的主题超越个人情感,具有社会意义。
3.制造悬念与留白,激发读者参与
在叙事文本中,联想与想象常被用于设置悬念或留白。例如《暖意》中,医生薛达在广播中寻找陆小六的场景,读者需通过联想(如陆小六为何不辞而别)与想象(他可能面临的困境)填补文本空白,从而更深入理解人物动机,增强代入感。
三、实例解析:经典文本中的联想与想象运用
案例1:《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的象征性联想
百合花通过“我要开花”的宣言,不断克服杂草的嘲讽,最终开满山谷。作者通过对比联想(百合与杂草的对立)与关系联想(开花与“完成庄严生命”的因果),将百合升华为信念与坚持的象征。读者由此联想到自身面对质疑时的挣扎与成长,文本因此获得超越故事本身的哲理性。
案例2:《天上的街市》的想象重构
郭沫若以“街灯”与“明星”的相似联想为起点,通过再造性想象描绘“天上的街市”,再通过创造性想象赋予牛郎织女自由生活的结局。这种手法不仅让诗歌充满奇幻色彩,更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使文本成为“托物言志”的典范。
案例3:《暖意》中的心理与情节想象
在《暖意》中,当医生薛达在广播中寻找陆小六时,读者需通过想象补全陆小六的处境(如经济困难、害怕债务)以及医生的动机(救人而非追债)。这种心理想象让情节更具张力,同时凸显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四、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如何识别与分析联想与想象
1.题型常见类型
直接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联想或想象手法?有何作用?”
隐性分析:“某段文字如何通过想象推动情节发展?”
迁移写作:“如果你是文中人物,会如何想象后续发展?”
2.答题技巧
定位文本:标注文中出现的比喻、类比、超现实描写等线索。
分类判断:区分联想的类型(接近/相似/对比)与想象的性质(再造/创造)。
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人物、情节,说明其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3.答题模板
>“本文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通过具体描写(如‘街灯’与‘明星’的相似联想),将某事物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既强化了情感/深化了主题,又激发读者联想,使文本更具艺术感染力。”
50道联想表现手法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
50道关于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改写题,难度基础,适合初中生训练使用。题目后附详细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联想的一项是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B.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C.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想象的一项是
C.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联想或想象的一项是
A.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B.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C.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将下列句子重组为联想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原句:看到这封信,我想起了远方的朋友。
A.看到这封信,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朋友。
B.看到这封信,我想念远方的朋友。
C.看到这封信,我思念远方的朋友。
D.看到这封信,我牵挂远方的朋友。
5.下列句子中联想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由照片联想到童年)
B.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由现实联想到未来)
C.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表达对天气的喜爱)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描绘自然景色)
6.下列句子中想象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回忆过去)
B.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想象未来)
7.下列句子中联想与想象结合使用的是
C.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8.将下列句子改写为想象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原句:我希望能看到春天的花朵。
A.我希望能看到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B.我希望能看到春天的花朵。
C.我希望能看到春天的花朵绽放。
D.我希望能看到春天的花朵盛开。
9.下列句子中联想效果最明显的一项是
C.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0.下列句子中想象效果最明显的一项是
C.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二、填空题
11.补全下列联想句:
看到这片落叶,我不禁想起了________。
12.仿照例句,用联想手法描写"月亮":
例句:看到月亮,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13.将下列句子改写为联想句:
原句: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14.补全下列想象句:
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15.用想象手法改写句子:
原句:我希望看到春天的花朵。
16.补全下列联想句:
闻到这股香味,我不禁想起了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重组为联想句:
原句: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18.补全下列想象句:
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
19.用联想手法描写"雨":
例句:听到雨声,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雨天。
20.补全下列想象句: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三、判断题
21."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2."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这句话使用了想象。
23."今天的天气真好,适合出门。"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4."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6."闻到这股香味,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美食。"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7."人生如诗,如画,如歌。"这句话使用了联想。
28."闭上眼,我仿佛听到了夏天的蝉鸣。"这句话使用了想象。
29."看到这片落叶,我不禁想起了秋天的到来。"这句话的联想作用是引发对季节的思考。
30."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这句话的想象作用是描绘未来。
四、简答题
31.分析下列联想句的作用:
"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32.为什么联想常用于抒情和回忆中?请结合例子说明。
33.比较联想与想象的异同,并举例说明。
34.分析下列想象句的结构特点:
"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35.联想在日常交流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例子说明。
36.将下列句子改写为联想句,并说明修改后的效果:
原句: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37.分析下列想象句的修辞效果:
"我仿佛听到了夏天的蝉鸣。"
38.联想是否必须基于现实事物?请举例说明。
39.分析下列联想句的情感表达:
"闻到这股香味,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美食。"
40.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五、改写题
41.将下列句子改写为联想句:
原句: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42.将下列句子扩展为联想句:
原句:看到这片落叶。
43.将下列句子改写为想象句:
原句:我希望看到春天的花朵。
44.将下列句子改写为联想句:
原句:闻到这股香味。
45.将下列句子改写为想象句:
原句:我希望能听到夏天的蝉鸣。
46.将下列句子扩展为联想句:
原句:听到雨声。
47.将下列句子改写为想象句:
原句:我希望能看到秋天的落叶。
48.将下列句子扩展为想象句:
原句:我希望能闻到花香。
49.将下列句子改写为联想句:
原句:看到这张照片。
50.将下列句子扩展为想象句:
原句:我希望能触摸到冬天的雪花。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答案
1.B(由照片联想到童年)
2.C(由现实联想到未来)
3.C(未使用联想或想象)
4.A(改写为联想句)
5.A(联想作用明显)
6.B(想象作用明显)
7.B(联想与想象结合)
8.A(改写为想象句)
9.A(联想效果明显)
10.B(想象效果明显)
二、填空题答案
11.秋天的到来。
12.看到月亮,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13.听到这首乐曲,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14.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15.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16.家乡的美食。
17.听到这首乐曲,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18.夏天的蝉鸣。
19.听到雨声,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雨天。
20.秋天的落叶铺满小路。
三、判断题答案
21.√(联想明显)
22.√(想象明显)
23.×(未使用联想)
24.√(联想明显)
25.×(未使用联想)
26.√(联想明显)
27.×(未使用联想)
28.√(想象明显)
29.√(联想作用正确)
30.√(想象作用正确)
四、简答题答案
31.作用:通过照片引发对童年的回忆,增强情感表达。
32.原因:联想能唤起记忆中的情感。例如:"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33.异同: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是创造新形象。例如:
联想:看到月亮,我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想象: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
34.结构特点:想象句通常涉及对未来的描绘。
35.作用:联想在日常交流中能增强情感表达。例如:"闻到这股香味,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美食。"
36.改写:听到这首乐曲,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时光。效果:增强情感表达。
37.修辞效果:通过想象夏天的蝉鸣,增强画面感。
38.是否必须基于现实:不一定。例如:"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39.情感表达:通过香味联想到家乡美食,表达了思乡之情。
40.作用: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增强感染力。例如:"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
五、改写题答案
41.听到这首乐曲,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42.看到这片落叶,我不禁想起了秋天的到来。
43.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44.闻到这股香味,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美食。
45.闭上眼,我仿佛听到了夏天的蝉鸣。
46.听到雨声,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雨天。
47.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秋天的落叶铺满小路。
48.闭上眼,我仿佛闻到了花园里的花香。
49.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50.闭上眼,我仿佛触摸到了冬天的雪花。
阅读理解训练营·会员课
学练结合·学则必成
来源:少明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