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光外国人蒙圈,我们国内的小伙伴也一脑袋问号,这些顶级食材,居然是产自自己的家乡?你们藏得也太深吧!
“天呐,你们中国人用鱼子酱涮火锅?”
当外国网友看到四川火锅店推出"鱼子酱红油套餐"时,评论区炸开了锅。
中国人吃太好了吧?鱼子酱在国外是顶级食材,你们中国人居然这样吃?
在中国鱼子酱论斤包粽子、鹅肝冰淇淋成网红爆款、松露拌米线成街边小吃。
“世界三大珍馐”,如今在中国经历魔幻现实主义变形记。
不光外国人蒙圈,我们国内的小伙伴也一脑袋问号,这些顶级食材,居然是产自自己的家乡?你们藏得也太深吧!
难怪在某平台,“原来我家特产这么凡尔赛”的话题累计播放量达到23亿次。
这让人不禁疑惑,西方餐厅的顶级食材“三件套”,是怎样被中国人打成了“白菜价”?
在国外的高级餐厅里,鱼子酱是富人们彰显身份的象征,每克的价格高达100多美元。
正宗的鱼子酱是产自里海的鲟鳇鱼鱼籽,需要养殖10多年才能产卵,最贵可达到4万美元一勺。
随着过度捕捞,野生鲟鱼数量下降,从2000年之前的年产2000吨,到2016年全球产量仅为335吨。
最贵的白金鱼子酱也从5年前的每公斤11万美元,上调到每公斤20万美元,涨幅超过100%。
在国人眼中,鱼子酱是妥妥的贵族食品,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可谁能想到短短20年后,鱼子酱便走入寻常百姓家,全球有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浙江衢州人甚至用它包粽子。
原来,从2010年开始,我国便开始人工养殖鲟鱼,大量制作鱼子酱出口。
相比于国外“杀鸡取卵”的方法,中国水产专家发明了“活体取卵术”,即给鲟鱼做B超监测卵子成熟度,麻醉后3分钟内进行取卵,而一条鱼最多能取8次卵。
“活体取卵术”的发明,大大增加鱼子酱的产量,也让鲟鱼从稀有变成规模化,鱼子酱出口比例直线飙升。
2017年,仅美国就从中国进口了130多吨鱼子酱。
德国汉莎航空对外招标,对25种鱼子酱进行盲测,中国鱼子酱大放异彩、两次夺冠,甚至击败了汉莎的多年供货商。
2023年,全球鱼子酱价格比2000年暴跌90%,30克中国产鱼子酱仅售150美元。
据统计,巴黎26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有21家使用的是衢州鱼子酱。
为维持自己的“高端”形象,有的餐厅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中国鱼子酱,包装上却不标注产地。
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做法,让人们心生疑惑,当奢侈品神话破灭后,谁还会为泡沫买单?
另外一个被中国人拉下神坛的奢侈食材,是鹅肝。
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发明了鹅肝这道美食。
他们用无花果进行填鸭式喂鹅,法老墓壁画至今留着“强制喂食操作指南”。
除了每日强制灌食2—3次外,还要将鹅圈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以限制它们的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多吃不动的喂养,鹅的肝脏脂肪大量堆积,形成脂肪肝,重量可达1公斤以上,是正常鹅肝的6-10倍。
脂肪含量40%~60%的鹅肝细腻滑嫩,入口即化,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玛丽对鹅肝的钟爱,令奢靡之风席卷宫廷,恰似“楚王好细腰”,引得贵族争相效仿。
这股鹅肝的风,到底还是吹到了中国。
2003年,安徽霍邱人胡建远在听闻"鹅肝比鹅肉贵15倍"的消息后,顿时发现了商机。
他发动亲戚朋友集资并担保贷款,走上了科学养殖之路。
针对鹅苗存活率低、环境控制不当等问题,胡建远创新性地建起空调鹅舍,并调整饲料配方,加强疾病控制,进行科学饲养。
甚至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在鹅舍播放轻音乐的方法,只为帮助鹅的消化,促进鹅肝的生成。
在胡建远的带领下,从幼苗到成鹅,再到鹅肝生产,已经在霍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对于取肝之后的鹅身,养殖户们还发明了“一鹅十吃”:肝做刺身,肉做腊味,骨头熬汤,连羽绒都被波司登抢购。
主打一个不浪费,一点儿都不浪费。
国产鹅肝的价格比进口鹅肝便宜40%,每克仅售0.52元,品质却与国外鹅肝不相上下。
如今,霍邱得140多家企业年产鹅肝5000吨,占全球产量的45%。曾经每公斤高达4000元的法式鹅肝,已经被中国县城彻底拉下神坛。
昔日的贵族食材,如今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餐桌上的一道普通菜品。
2007年,赌王何鸿燊花20万欧元,竞拍下一块三斤重的白松露,算起来比黄金还金贵。
美食家蔡澜也曾吐槽:“一个金橘般大的松露,就要好几千港币。”
大S离婚后,也因去餐厅消费4万元松露被炒上热搜。
被国外皇室誉为“黑色钻石”的黑松露,曾创造过1.51公斤拍出110万元天价的神话。
在如今的欧洲,黑松露的价格是每斤4000-5000欧元,精品松露甚至被卖到每斤1000万欧元,欧美至今都有“一克松露一克金”的传说。
然而在中国,咱不像外国人那么抠抠搜搜,松露在四川论斤卖,云南人用松露做菜。
同一物种,为何会有不同的命运?
松露是一种蘑菇样的食用菌,学名叫“块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材,自然生长在地下5—40厘米之间,肉眼很难被人发现具体位置。
正因野生松露极难找到,加上无法人工种植,导致价格出奇的昂贵。
为了寻找松露,19世纪的欧洲贵族特意训练出松露犬,可一条狗的培训费够买一套房,天价训练费也导致黑松露的价格持续增长。
和欧洲人相比,中国云南老表就聪明多了。
他们早就发现黑松露散发的独特气味,与公猪的荷尔蒙味道相近,因此母猪能在6米之外,闻到深埋于地下的松露。
因此,云南人进山采松露很简单,母猪往哪拱就往哪挖,还形象地把松露称为“猪拱菌”。
目前,中国主要的黑松露产地为云南、四川和西藏,全球松露年产量800吨,其中云南和四川就占了500吨。
法国餐厅标榜的招牌菜“佩里戈尔黑松露”,用的就是云南出产的松露。
欧洲松露每斤4000-5000欧元,而中国松露每斤只有40美金,巨大的差价令欧洲中间商闻风而至,赚了个盆满钵满。
国际高端食材圈中,终于有了“made in china”的一席之地。
欧洲人用200年神化鱼子酱,中国人用10年破解鲟鱼基因;法国人吹了300年的鹅肝工艺,在中国农民发明的“音乐助消化养殖法”面前破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曾经的奢侈品到如今的日常美食,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中国的科技发展,彻底打破了西方食材神话。
这场"食材变革"证明:没有永远的贵族食材,只有不断进取的中国农业,全球化时代,土特产也能很"洋气"。
当辽宁种出南美车厘子、哈尔滨收获北美蔓越莓、山东泡菜摆上韩国餐桌,从“为世界代工”到“让世界追随”。
相信中国农业,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