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
这淅淅沥沥的雨声,是春天最后的叮咛。
此时气温回暖,雨水渐丰,正是播种移苗的好时节。
但对每个在尘世奔忙的人来说,谷雨更是一声警钟:
抓住春天的尾巴调养身心,才能接住盛夏的炽热,收获整年的安康。
1
三忌:老祖宗的养生禁忌
1、忌久坐不动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谷雨时节地气升腾,最忌瘫坐如泥。
小区张叔去年此时查出腰椎病,医生一句话点醒他:
“春天坐出来的病,冬天疼起来要命。”
晨起时在窗前伸个懒腰,午休时绕着办公桌走三圈。
别让僵硬的脊椎,拖垮春天的最后一场生机。
2、忌食冷贪凉
《黄帝内经》提醒:“春夏养阳。”
街头奶茶店排起长队,但捧着冰咖啡的小李,当晚就腹泻进了急诊。
老中医把脉时叹道:“谷雨吃冰,犹如往春苗上浇开水。”
保温杯里泡上三片姜,煮粥时撒一把红枣。
守住体内那团阳气火种,才能照亮接下来365个日夜。
3、忌肝火旺盛
《养生论》警示:“春宜调息静心。”
菜市场两位大妈因抢早市青菜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血压飙升,一个心脏病发。
春雨贵如油,怒气贱如草。
对着镜子练习嘴角上扬,把“随他去吧”当成口头禅。
春天最后15天,养肝就是养命。
2
三宜:千年传承的养生智慧
1、宜健脾祛湿
民谚道:“谷雨祛湿,一年不愁。”
谷雨时节地气升腾,空气湿度增达全年峰值。
此时最需养护脾胃,避免腹胀、嗜睡等湿困之症。
每日晨起顺时针揉腹36次,饮食中增加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午间闭目静坐15分钟以助运化。
湿度超70%时,可用空调除湿模式保持室内干燥。
2、宜迎晨而起
陶渊明诗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体阳气在清晨5-7点(卯时)达到生发峰值。
建议较冬季提前半小时起床,开窗通风后做舒缓拉伸。
重点活动肩颈与腰椎,可参照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
上班族可利用通勤时间步行1公里,避免久坐导致气血瘀滞。
3、宜疏肝明目
药王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肝经循行于目,春季末梢更需养护。
每日上午9-11点(脾经当令)按压太冲穴3分钟。
饮食减少酸味摄入,用菊花5朵、枸杞10粒、决明子3克代茶饮,持续15天可改善眼干涩。
3
三秘诀:中医世家的私藏妙招
1、梳头百遍,通阳祛风
《养生论》记载:“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中医认为头部汇聚百会、四神聪等要穴,梳齿刺激可疏通胆经、膀胱经。
取桃木或牛角梳,从前额发际线沿督脉梳至后颈风府穴,力度以头皮微热为度。
晨起饭后各梳81次,相当于完成3次头部经络循环。
油性发质增加侧梳次数,干性发质配合山茶花精油养护。
2、喝谷雨茶,清火明目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福建茶农老郑的秘诀是:“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他寄给女儿的雨前茶,治好了她熬夜加班的熊猫眼。
秘诀实操:绿茶3克+决明子5粒,85℃水冲泡,饮尽春天的清冽。
3、泡脚发汗,引火归元
民间智慧说:“春天泡脚,升阳固脱。”
家政阿姨周姐的绝活是:每晚给雇主泡艾草脚。
银行高管李总感慨:“比万元面霜更管用的是这盆药汤。”
秘诀实操:艾草30克+生姜5片,煮水20分钟,水温40℃泡15分钟。
▽
《黄帝内经》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回眸,藏着对盛夏的期许。
那些在晨光中舞动的太极扇,砂锅里翻腾的祛湿汤,木梳齿间流淌的黑瀑......
都是我们写给身体的告白书。
来源:一纸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