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是少数人的自嗨”——“文学苏军新关注”聚焦基层写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2:12 2

摘要:基层写作者如何突围?文学内刊、副刊、地方文学场馆怎样助力基层文学发展?4月17日,近40位报刊、杂志、出版方业内人士汇集镇江,就“文学副(内)刊、地方文学场馆与地域文学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基层写作者如何突围?文学内刊、副刊、地方文学场馆怎样助力基层文学发展?4月17日,近40位报刊、杂志、出版方业内人士汇集镇江,就“文学副(内)刊、地方文学场馆与地域文学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办方供图

一个鲜活的地方文学生态样本

吕城,镇江丹阳辖下的一座不足5万人口的小镇。省内第一家乡镇文学馆坐落于此。

吕城镇以三国吕蒙曾在此屯兵而得名。大运河从镇中穿过,以前客运商运主要靠水道,一代代文人墨客经过,留下大量诗词歌赋,加上吕城本土文人的遗著,近现代的文脉传承,人文资源比较丰富。这也是吕城文学馆得以建成的“底气”。

“我希望通过文学馆,能够更好地吸引、激励文学爱好者、创作者。”在研讨会上,吕城文学馆负责人庞云初谈及建馆的初衷时如此说道。他希望能以这间文学馆为原点,将附近的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吸附过来,以系列文学活动哺以优质的文学营养,以期能在短视频等“手机快餐”文化流行的当下,让更多的人“心灵回归文学,文学回归社会”。

建一个文学馆是对文学吕城的致敬,也是对吕城文学的致敬。更主要的也许可以启发和激发更多的有志于家乡文化振兴的现代人加入这项工作。前不久,启东文联、高邮文联联手造访吕城,前来考察。“启东文联打算建造一座文学馆,如果我们的尝试和努力,能推动其他地方也建起文学馆,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庞云初说。

自建成之日起,吕城文学馆已开展了多场文学活动。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鲜活的文学现场。而在该馆馆办公区域的一排杂志架上,专列了“文学内刊《吕城》展示区”。这本内刊创建于2016年,如今在全国小有名气,已与省内外50多家内刊建立了交流合作。这本主打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刊吸引当地众多写作者以阅读或投稿的方式热情参与。

依托一馆一刊,庞云初组织了多人次采写基层管理者和劳动者。“作为一名写作者,又是一名组织者,我毫不矫情地说,我现在的写作,包括我们会员的写作,就是主要服务于5万吕城乡亲,这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在今后,他们将“利用好吕城文学馆,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争取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做文学,让文学滋养更多人”。

在镇江,类似吕城文学馆这样的文学场馆,还有扬子江文学驿站、西津渡文学馆、赛珍珠纪念馆……正如镇江市文联副主席王香莲在研讨会发言中所说,“文学场馆是城市的文化客厅,是作家创作交流的阵地,也是市民亲近文学的精神家园”。依托这些文学场馆,镇江的文学活动层出不穷,十分活跃,“文心品读会、名家名刊改稿会等文学活动成为常态”。王香莲说,“下一步,镇江还将完善场馆功能,创新服务方式,使文学场馆成为文学创作研讨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文学加旅游的亮点,让文学以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青春》出圈引发关注

基层写作者的热情是无比强烈的。这从文学期刊、报纸副刊以及文学内刊收到的来稿数量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如何提高基层写作者的作品质量,如何助力基层写作者提高“能见度”,让更多的好作家好作品被看见?在研讨会上,省内各地报纸副刊、内刊、杂志社与出版单位分享自己的经验。

“镇江作协和《金山》杂志联合搞了一个金山少儿文学社,现在已经在45个学校建立了文学社。《金山》创办了一个校园版,开始刊登小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欢迎。”镇江作协主席王明法介绍,镇江作协成立了6个专门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从包括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影视、文学6个的专门的创作委员会,引领基层写作者的创作。

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分享了在扬子江网络文学大赛中发掘的外交题材小说《蹦极》的故事:尽管是非专业作者的第一部作品,通过多次改稿,对出版价值反复提炼和产品包装,这部图书出版后获得包括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奖项和荣誉;销售也突破了10万册。

《青春》杂志社最近和茶饮品牌茶颜悦色的跨界联名在研讨会上引起不小的讨论。该杂志总编辑李樯介绍说,那是对方自己找上门来合作的,看中的是《青春》这个品牌。近几年,《青春》也在探索地方文艺生态培育与出版创新路径。他们通过“市、区联动”的创新机制,打破传统文学期刊的精英化壁垒,构建覆盖13个行政区的创作扶持网络。杂志社为每个承办区量身定制主题栏目,如浦口区的“老山故事”非遗写作、六合区的“茉莉花诗会”年度专辑,建邺高新区高新技术结合文艺内容的专号。2023年栖霞区专刊中,大学生作者陈某的《仙林大道》被《小说月报》转载,验证了基层作者的创作潜力。

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养区县新锐作者163人,其中7人加入中国作协,带动基层创作社团从27个增长至59个,图书出版码洋突破200万元,1部作品成功输出海外版权。

江苏荣浩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泗阳县作协名誉主席余义伟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泗阳经验:泗阳县作家协会设立“荣浩杯”全国微型小说大赛奖,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了9届,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万元。邀请全国著名作家与泗阳本土作家面对面交流,赞助县作协开展地方文学新人作品研讨会,策划举办“百名作家进泗阳、看宿迁、写宿迁”活动……“在支持地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不越位、不包办,始终以协助者和赋能者的角色,与作协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我们愿与江苏作协、各地作协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携手,共建地域文学生态圈,互相尊重、平等协作是生态圈可持续的关键。”余义伟说。

“文学不是少数人的自嗨”

“文学不是一个圈,不是少数人的自嗨,不应该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在讨论会上,评论家、江苏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王正宇如是说。

“专业和业余作家要齐头并进,文学期刊要生动活泼,文学载体阵地要坚强巩固,新的文学形式要深化拓展——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要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

“如果把文学总是理解成一个圈子,一个俱乐部,到最后文学一定会不断地边缘化,直至只能进入博物馆,最后被全社会抛弃。所以我们这两年为什么连续地做文学苏军新关注,从只关注名家,逐步转到关注名家,更关注基层作者。就是要把这个文学圈子不断地拓展。”在总结陈辞中,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道。

在他看来,一说到基层创作,很多人觉得水平不高,基层其实恰恰是出大家的一个沃土。甚至有些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坚持留在基层,就像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庞余亮。

“如果说基层缺什么资源?缺人脉资源,如果说基层作家为什么没有很多的人被认为是大作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脉不足导致了他的作品在现在流动型社会里面很难走出去,不是他写的不好,可能是他没有办法走出去。”

此次研讨会是“文学苏军新关注”系列研讨会之一。“文学苏军新关注”是由省作协在2022年设立的项目,主要面向基层面,关注地方文学创作,同时关注省内文学新热点的系列性文学研讨项目。在未来,省作协仍将持续关注基层写作这一课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