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以童年视角呈现时代变迁的成长散文集,不仅是一位故宫学者对家国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是一份献给青少年读者的文学礼物。书中通过“沈阳军区大院”“辽宁建筑群”“圈楼回忆”等生动细节,勾勒出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市井风情,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与城市变迁。
2025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著名作家、故宫学者祝勇推出全新作品《从故乡到故宫》,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99读书人共同出版。
这部以童年视角呈现时代变迁的成长散文集,不仅是一位故宫学者对家国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是一份献给青少年读者的文学礼物。书中通过“沈阳军区大院”“辽宁建筑群”“圈楼回忆”等生动细节,勾勒出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市井风情,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与城市变迁。
一座故宫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2013年,99读书人策划出版了“我们小时候”系列丛书,力邀大作家为小读者们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留下一个时代的“旧照片”。丛书先后推出了王安忆、苏童、迟子建、毕飞宇、周国平、郁雨君、张炜、叶兆言、宗璞、张梅溪等文学名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 2024年“我们小时候”丛书又推出周忠和、李淼、蔡天新等科学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
作家祝勇的《从故乡到故宫》是这一系列的最新作品,他不仅延续了“大作家写童年”的创作初衷,更以故宫学者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本书更深的文化内涵。
祝勇出生于沈阳,父亲在军区政治部工作,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的文字既有军旅家庭的严谨,又有东北市井的烟火气。书中的“圈楼回忆”“沈阳老建筑”“沈阳艺术宫”“于济川公馆”等篇章,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城市变迁的珍贵见证。
在书中,祝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物质俭朴却充满欢乐的童年世界。在东北的寒冬里,他和小伙伴们抽冰尜、滑冰车、打滑溜儿的场景跃然纸上;那些父亲亲手制作的幻灯机和红缨枪,不仅是一件件玩具,更饱含着温暖的亲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他的精神却十分富足,电影为他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少林寺》《远山的呼唤》等经典影片,在这个军区少年的心中种下了理想的种子。正是这些文化启蒙,滋养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在青春岁月里不断奋进。怀揣着这份美好的文化启蒙,少年祝勇一步一个脚印,从沈阳军区大院出发,最终踏入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殿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祝勇在书中写道:“对沈阳故宫的记忆,连同我对历史、对古典艺术的兴趣,也已深埋在我的身体里,只不过我自己没有察觉而已,在北京故宫,那座巨大的宫殿里,才被一点点唤醒。”从故乡到故宫,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个少年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坚守理想的成长轨迹。
献给孩子的历史启蒙书
《从故乡到故宫》不同于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没有刻意营造童话般的想象,而是以真实、温暖的笔触,讲述一个普通孩子如何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成长,并最终与中华文明的瑰宝——故宫相遇。作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追求理想的孩子,祝勇的成长足迹不仅是从故乡走向故宫的一步步努力,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祝勇的这本书,恰恰是以“童年视角”让宏大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他写沈阳的圈楼、大院的邻居、冬季的滑冰场、露天的电影院,也写自己第一次看到故宫时的震撼。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滴感悟,构成完整的生命故事。
《从故乡到故宫》既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童年回忆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来说,这本书不仅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还能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思考。祝勇将个人记忆融入更大的历史语境中,让读者在阅读童年趣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历史回响。
随着《从故乡到故宫》的出版发行,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故宫学者的成长故事,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奋斗与追求理想的精神力量。
祝勇 | 《从故乡到故宫》
《从故乡到故宫》是故宫学者祝勇写给儿童的成长散文,作者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展现出一代人奋斗不屈的精神风貌。祝勇出生于沈阳,父亲在军区政治部工作,他的童年生活在军人家属的集体大院里,作家不仅给读者呈现他的童年趣事和地域特色见闻,还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沈阳市井生活的变迁。一个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追求自我理想,一步步从故乡迈入故宫,个人的命运走向同时代的变迁紧密联系起来,少年追求理想的足迹里,藏着市井变迁与家国情怀的绵长回响,让历史在孩子眼中生长出温度。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冯骥才(作家)
祝勇 | 《国宝》
一九三三年山海关失守,北平危在旦夕。故宫博物院那文松等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在硝烟与刺刀之险中,在各方势力的重重阻挠下,毅然押运一万多箱故宫文物伶仃上路。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长达十数年的颠沛流离,也硕结了超越器物之上的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国宝》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从烟火日常的民间立场见证磅礴沧桑的近代中国。祝勇用丰赡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以精彩的故事重建南迁之路,投笔一代故宫人的守藏之心于纸上,大义凛然,根魂毕现。
你说岁月不惊,是因为你没看到离乡背井;你说红尘无忧,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山东菏泽,196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青联委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宝》《血朝廷》,艺术史散文《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等数十部著作。十二卷“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郭沫若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度散文总冠军、2019年度长篇作品总冠军等多种奖项。任《苏东坡》等十余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任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
1.9万箱文物的生死大逃亡,这几十位故宫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祝勇:故宫那么大,为什么龙榻那么窄?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