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十二时辰》开播即登顶热榜,其精美服化道与权谋剧情引发全网热议,但剧中「李世民为夺嫡毒杀兄长」「杨玉怀与安禄山私会」等情节,已引发《唐史研究》期刊联名批评。本文将以天宝年间的真实史料为镜,揭开艺术加工背后的历史密码:
#热剧追更# #历史真相#
《长安十二时辰》开播即登顶热榜,其精美服化道与权谋剧情引发全网热议,但剧中「李世民为夺嫡毒杀兄长」「杨玉怀与安禄山私会」等情节,已引发《唐史研究》期刊联名批评。本文将以天宝年间的真实史料为镜,揭开艺术加工背后的历史密码:
1. 人物关系的时空错乱
在剧中有一个桥段是李必(原型李泌)与张小敬携手破案,这个张飞打岳飞的桥段结合历史,就没法看。历史真相是李泌天宝三载尚未入仕,正于嵩山修道;张小敬史载仅参与马嵬坡兵变,射杀杨国忠的记载出自《安禄山事迹》。
因此这就是我这个搞网络小说创作的都不敢触碰正史故事创作的原因,因为写这些脑洞历史故事感觉问心有愧啊。
当然,我能够理解编剧们的改编逻辑,是想将相隔30年的人物浓缩同框来增强戏剧张力!从编剧的角度出发,为了故事的可读性,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2. 关键事件的因果倒置
关于玄武门之变是由太子党发动的桥段,我在一些书上确实看到过李元吉、李建成将于翌日晨借李元吉率军出征阅兵之际发动兵变拿下李世民一党的记载,而且这个情报还是李元吉老婆私下透露给李世民的。但是,历史上无此详细记载,我只把这段故事作为历史推理或者演义性质来看的。
《旧唐书》中明确记载是李世民率军伏击了建成、元吉,虽然《旧唐书》没有详细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前因后果和那一段时间的幕后较量,理论上讲,《旧唐书》的记载还是靠谱的。因为李世民作为最后的胜利者是具有历史解释权的,如果他是受害者,那历史苦水早都被他吐成汪洋大海了,哪来的什么《旧唐书》这样的东东?
剧集为了塑造人性正义需要,将主动方改为太子系,塑造李世民被迫反击的正义人设,这种改编是有得有失的:得是强化了主角道德正当性,却弱化了政治斗争残酷性。
3. 制度细节的常识硬伤
在剧中,有一个官员穿紫色官服出入宫禁的桥段,那么事实上,唐朝对紫色官服是有严格的规制的,唐代要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紫色官服,剧中五品官员的主角违规穿紫(参考《唐会要·舆服》),在那个时代,这种违制是大罪。不像现在,我们想穿行政夹克就穿行政夹克,想穿西装革履就穿西装革履,要是突然心情爽了,穿个杀马特也没人管你。
另外,长安宵禁的制度相当森严,剧中夜间坊市喧嚣场景不符武周时期治安条例。当然,这是目下编剧、导演们的基本创作考量:视觉美学优先于历史考据。不然哪里来得那么多肥皂剧?
1. 叙事节奏的现代性妥协
这是在快餐文化时代典型的时空浓缩创作手法,将史书编年体转化为「十二时辰」倒计时结构,符合短视频时代用户耐性阈值。真实的安史之乱筹备期长达十年,剧中压缩为72小时危机,制造紧迫感和故事连贯性。要知道要在一个盛世中造反,那可不是请客吃饭,失败了是要诛九族的。
2. 人设重构的流量密码
这个剧集参照了《延禧攻略》魏璎珞的故事模式,将历史人物进行「爽文式」改造:李必从道教隐士变为刑侦天才,杨玉环新增「情报特工」身份,迎合女性观众职场代入感。
3. 意识形态的隐性输出
弱化藩镇割据等敏感议题,强化「忠君爱国」主线,唐代胡汉矛盾转化为反恐叙事,契合当代价值观和普通人的社会观痛点。
总体上来讲,文艺作品不等于历史,这是创作圈的共识。也没有哪个史学家会真正把电视剧、电影当中历史去考究和计较。就如同过去的评书、戏剧等东西能够替代历史记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的历史记载是非常枯燥而空乏的。
作为文学创作者,必须让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不搞出燕双鹰类似的故事和人物,那个创作团队就算是负责任的了。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尽可能将真实的历史情况介绍给观众,也与大家一起剖析出《长安十二时辰》中改编历史的神来之笔。
来源:谢金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