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地铁里,你刷到一个“拒绝焦虑”的短视频,手指轻划间,仿佛卸下了一部分心理负担。
清晨的地铁里,你刷到一个“拒绝焦虑”的短视频,手指轻划间,仿佛卸下了一部分心理负担。
但到了深夜,躺在床上时,天花板却成了放映机,反复播放着未完成的工作、父母的催婚催生、同龄人的光鲜亮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焦虑情绪仿佛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深夜辗转反侧,白天心神不宁。
那么,焦虑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焦虑的世界,探寻那些困扰我们的答案。
01
什么是焦虑:多重情绪的“鸡尾酒”
焦虑是一种复杂情绪,像一杯苦涩的“鸡尾酒”,由多种负面情绪混杂发酵而成:
对未知的恐惧(“项目搞砸怎么办”)
对现状的悲伤(“同龄人都比我成功”)
对失控的愤怒(“为什么总要临时改方案”)
对环境的厌恶(“又要参加酒局讲违心的奉承话”)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有益的,它能帮助我们保持警觉,应对突发情况,甚至还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提高效率。
然而,当焦虑情绪过度、持续时间过长,它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比如,明明只是一次普通的小考,却紧张到心跳加速、手抖出汗,甚至晕倒在地。
再比如,明明只是和男朋友有一点小矛盾,却担心对方从此不理自己,没有胃口、整夜失眠。
这些都是过度焦虑的表现,它让我们陷入无尽的内耗中,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因此学会如何与焦虑共处尤其重要。
02
焦虑的四大源头:解码焦虑情绪DNA
焦虑最常见的来源之一就是头脑的想象。
容易焦虑的人常常会想“如果/万一……那怎么办?”,他们更容易聚焦在那些可能出现的糟糕结果上,不断在脑海中上演一幕幕“灾难大片”。
朋友阿明在准备一场重要的项目汇报时,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各种失败的场景:
第一幕:万一汇报时忘词了怎么办?
第二幕:万一客户听完不满意怎么办?
第三幕:如果这次项目搞砸了,老板要裁员怎么办?
剧终:35岁失业中年人无奈加入送外卖行业。
这部颅内小剧场所消耗的能量堪比连续跑三场马拉松,让阿明在汇报前几天焦虑不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大大影响了他的发挥。过度焦虑让他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2)社会的“紧箍咒”:是谁给你灌输“必须XX”的剧本?
家族聚会上亲戚的报喜(“表哥年薪百万,表妹嫁了有钱人”)、电梯间的抗初老精华广告(“95后都在用”)、当你在为房租烦恼时刷到的短视频(“00后如何攒到第一桶金”)……
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社交平台的声音,像无形的刻刀,在我们心里刻下一道道“应该”、“必须”的标准:
25岁要脱单、30岁要买房子、35岁要升总监、40岁要让孩子上重点学校、50岁要让孩子脱单……
当我们把外界的标准当成自己的人生剧本,就会陷入“我永远不够好”“我永远追赶不上”的恶性循环,让我们无比焦虑。
社交媒体营造的“理想人生”模板,也会让人产生“我如此差劲”的自我否定。
看到别人晒出的精致妆容、百万年薪、完美婚姻,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之对比,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够漂亮、工作不够体面,房子不够宽敞,老公不够体贴。
这些焦虑让我们忽略了这些“完美人生”背后可能只是个“人设”,也可能隐藏着说不出的无尽心酸,让我们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和轨迹。
(3)童年埋下的“不安种子”:焦虑型依恋风格
一位来访的女性读者诉说道,自己每次恋爱都会陷入疯狂的焦虑和猜疑当中,查手机、定位行踪、质疑男友出轨,最后总是把对方推得远远的。(标题出处)
追溯到童年才发现,她的母亲总是在她哭的时候说:“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和悲伤,在她的内心埋下了地雷,成年后谈的亲密关系都会变成扫雷游戏。
童年时期主要照顾者与我们的互动模式,会形成我们在关系中的依恋风格。
如果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经常忽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形成“我不值得被爱”的焦虑型依恋风格。
这种不安全感如同人生底色,成年后会在工作、爱情、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即使处在安全的关系中或安全的环境下也充满焦虑。
(4)来自母亲的情绪印记:代际传承的共生焦虑
研究表明,孕期母亲的焦虑情绪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基因表达。
孕期处于长期焦虑的妈妈,生下的宝宝更容易出现情绪敏感、睡眠不安等问题,就像土壤决定了种子的生长状态,母亲的情绪状态在孩子未出生时就种下了情绪的种子。
同事小晴说,她从小就容易手心出汗,遇到重要场合就会坐立不安。后来她发现,母亲在怀孕时正遭遇创业失败和丈夫出轨,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这种来自母体的“焦虑印记”提醒我们:代际传递的不仅是DNA,还有情绪模式。
这种代际传递的情绪模式非常隐秘,容易被忽略,需要我们去正视和疗愈。
03
第四道的智慧:四大中心解锁焦虑牢笼
既然焦虑让我们如此痛苦,那我们该如何离苦得乐呢?
第四道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第四道把人分成三大类型:本能重心、情感重心、理智重心。
想要详细了解这几大中心具体的意思,可在公号菜单栏发送“三大中心”领取相应电子资料。
(1)连接本能中心:先让身体安定下来,大脑才会听话
身体是情绪的载体。当我们感到焦虑时,会坐立不安,肾上腺素飙升。这时想让理智中心顺利上线,仿佛在狂风中试图点燃火柴,不如先回归本能中心,用身体的智慧安抚自己。
腹式呼吸法是简单有效的缓解焦虑的方法。在焦虑的当下,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把手放在腹部,先呼一口气,再慢慢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可以发出轻轻的“哈”的声音,感受腹部的起伏。
重复做几个呼吸练习,你会发现身体逐渐放松,心跳也开始放缓,脑海里狂奔的“焦虑小人”也放慢了脚步。
平时还可以多做冥想练习,清空头脑中多余的念头。
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驱赶它们,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这些念头的来来去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对当下的觉知,让内心重新回归平静。
(2)启动理智中心:给大脑安装“核查器”,不被想象牵着走
与其被焦虑折磨到失眠,不如起来写一个“焦虑清单”,把让自己焦虑的事情写下来。
比如,“担心下个月的活动会搞砸”、“害怕面试回答不上问题”、“担心男朋友离开自己”……
然后逐一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如果真的发生,我可以怎样应对?
还可以制作一个“焦虑核查本”,记录每次焦虑的触发点、持续时间、实际结果。一段时间后回看,会发现绝大部分的“灾难”并未发生。
每当焦虑的时候,都要开启理智中心的“核查器”,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把大脑从“灾难片”的想象切换到“纪录片”的客观事实。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用事实反驳让自己焦虑的想象,逐渐建立起对人生的信心。
学会分辨外界各种错误的认知,也是大脑“核查器”的重要工作之一。当我们感到焦虑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是谁告诉你的?”
是谁告诉你大龄一定嫁不出去的?是谁告诉你30岁一定要买房的?这些外界的标准和声音真的代表自己吗?
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重塑自己的人生标准,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困扰。
(3)安抚情感中心:做自己的“理想父母”,治愈内心的小孩
焦虑型依恋的核心创伤,是内心住着一个害怕被抛弃、不被爱、不被认可的小孩。
要治愈这个小孩,需要我们给自己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重新爱自己、鼓励自己。
试着给焦虑的自己写封信:
“亲爱的XX,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害怕不被爱,害怕不被认可……但我要告诉你,就算你没有成功,我也依然会在这里陪着你、爱着你。
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我也永远会是你最大的支持者。
还记得吗?上周你独立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你是很有能力的。昨天你给流浪猫喂了罐头,这样的你是值得被爱的。”
通过这种持续的自我关怀,我们能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安全感,就像在心里建造一个温暖的小窝,让焦虑的灵魂有处可栖。
(4)激发行动中心:用微小行动打破焦虑循环
一位作家说过:“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当我们因为很多问题焦虑时,不妨把这些问题拆解成具体的小步骤。
“5分钟启动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打破焦虑困境的有效方法。当你被焦虑困顿时,不要犹豫,立即开启一件5分钟就能做到的事情。
行动让改变发生,能打破“想象-焦虑-逃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从“想太多”到“做一点”。当我们焦虑脱单时,先从认识一位异性开始;当我们担心演讲时,先从对着镜子练习第一句话开始;当我们恐惧社交时,先从走出家门口开始。
这种行动感的积累,会像滚雪球一样,让我们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焦虑不是敌人。学会与焦虑共处,是一场深度的自我和解。
在生活中,你正处于什么样的焦虑中?你又是怎样与焦虑和解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丨何紫欣 创爱之旅资深学员,致力于使命心理学的传承,信奉“爱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来源:笑起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