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帆 驶向香江:著名作家书画家张宝瑞与香港文博会之文化交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4:14 2

摘要: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文化是永不落幕的华彩篇章。自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这一理念便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华夏大地的每一寸文化土壤。文化强国,不仅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宏图伟略,更是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文化是永不落幕的华彩篇章。自201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这一理念便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华夏大地的每一寸文化土壤。文化强国,不仅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宏图伟略,更是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从大格局着眼,它关乎民族复兴;从小处着手,它要求我们拥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前沿的创意产业以及能够输出海外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 。

而香港,这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独特光芒的城市,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桥头堡,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文化交流的版图上,香港堪称一颗璀璨明珠。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近年来,亚洲电影大奖、香港国际影视展、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等艺术盛会接踵而至,维港畔的西九文化区世界级艺术及文化设施相继开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巴塞尔艺术展将全球艺术目光汇聚于此,香港已然成为国际文艺活动的聚焦地,在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文化强国的时代浪潮与香港独特文化魅力的交织中,张宝瑞这位文化界的传奇人物,即将应第三届香港文博会的盛情邀请,踏上香港的土地,开启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

张宝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于北京,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1969年,16岁的他参加工作,成为北京铁合金厂的一名炉前工。面对炉火熊熊、汗流浃背的艰苦工作环境,他没有丝毫抱怨,反而在文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开始背诵唐诗宋词。不仅如此,他还发挥自己善于讲故事的特长,给工友们现编现讲,极大地带动了劳动积极性,他所在的生产班组年年都是厂里的先进班组,这一讲便是十年,直到1979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而这十年间,他讲的故事被形成几十部手抄本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就包括家喻户晓的小说《一只绣花鞋》和36万字的奇书《落花梦》。

《一只绣花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其故事脍炙人口,在民间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传播,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最知名的手抄本小说。2000年,这部作品首次正式公开出版,先后正式出版10次,累计销量超800多万册,瞬间带动“手抄本文学”一批作品的出版风潮,更是掀起了红色悬疑影视剧制作和播出的热潮,张宝瑞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当代悬疑小说开山鼻祖”、“手抄本文学之父”的称号。此后,他还推出《《一只绣花鞋》的续篇——《绿色尸体》、《龙飞三下江南》、《一张美人皮》、《梅花女皇》《秘密列车》、《想我开枪》、《航母:十万火急!》等17部谍战长篇小说,延续那段惊心动魄的谍战传奇。

张宝瑞的创作生涯丰富多彩,涵盖多个领域。除了在悬疑小说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武侠小说创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他陆续写出《醉鬼张三》、《八卦掌董海川》、《太极奇侠传》等8部长篇武侠小说。香港齐明电影制作公司和大陆青年电影制片厂根据他的长篇小说《醉鬼张三》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徐子齐、惠英红等的精彩表演获得广大观众的喝彩。1994年,他在北京大学与金庸先生见面,将自己的3部长篇武侠小说送给金庸先生,并深入探讨了武侠小说的发展趋势。几年后,金庸先生在广州和中山大学社会系主任何肇发先生喝茶闲谈中,称赞张宝瑞的武侠小说写得不错,这无疑是对他武侠小说创作的高度认可。他的武侠小说《京都武林长卷》系列(共8卷),年代横跨宋、元、明、清、民国千余年,塑造了董海川、杨露禅、郭云深、张策、尹福、“醉鬼”张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众多武术名家的形象,堪称中国武术史形象生动的浓缩画卷 。梁羽生、萧逸、刘绍棠分别作序,梁羽生先生在序言中称赞“张宝瑞先生的武侠小说是名符其实的武侠小说。”因为他的一招一式都有出处。张宝瑞先生的武侠小说《八卦掌董海川》20年前由香港黑马出版公司在香港出版。在香港出版的武侠小说改名为《镖击咸丰帝》。张宝瑞先生的长篇武侠小说《真假慈禧》也在台湾出版。

从1997年开始,张宝瑞的文学创作进入新的阶段,即创作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他创作的《你到底想要什么》、《人为谁活着》、《夜香》、《人生不过如此》等探讨当代人性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展现出他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令人惊叹的是,今年73岁的张宝瑞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早在当年他就为自己创作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落花梦》等配置插图,其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近年来,他的画作进入更高境界,灵气十足,气韵生动,充溢着浓烈的古典文化气息。米颠拜石的癫狂,贾岛骑驴的痴迷,敦颐爱莲的怡然,李白醉酒的放荡不羁,李清照的孤芳自赏,琵琶女的哀怨,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尤其是他笔下的钟馗,点线结合,虚实相间,神韵顿生;钟馗、达摩、李白、苏东坡、庄周等人物形象,也只用几条线,便惟妙惟肖,令人流连忘返。他的书法作品同样气势磅礴,似有万钧之力,且他写的诗词更为精彩,他有旧体诗的雄厚功底,早在那个特殊时期就写过《咏史一百零二首》,并著有论述古典诗词格律的著作《墨海淘沙》 。1976年1月10日他写的282行的长篇阶梯诗《恩来之歌》成为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手抄诗。诗人柳刚先生因为收藏这部手抄本诗歌和写杂文《猫与鼠》,讽刺“四人帮”被捕入狱。

2023年张宝瑞先生挥毫泼墨,创作了1600多幅中国古代和近代优秀人物画作。这些作品不仅是他艺术才华的生动展现,更承载着从古至今的人文精神,让文明的光辉在笔墨间熠熠生辉。他以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神韵与气质,将这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医学家、教育家、史学家等置于当下的时空语境中,让观者得以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画中人物或沉思,或谈笑,或激昂,每一个姿态、每一个表情都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诠释着人类文明中那些永恒的主题: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其中,张宝瑞先生所绘的钟馗形象更是别具一格。传统的钟馗往往以高大凶悍、威慑邪恶的形象示人,仿佛只能以强大的力量来驱邪避凶。然而,张先生笔下的钟馗,却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他的钟馗兼具威严与慈悲,刚正不阿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正义的坚守,同时又有着柔和的一面,仿佛在传递着“邪不压正,善终将战胜恶”的信念。这种刚柔并济的表现手法,赋予了钟馗全新的内涵,也让这个传统形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出一种更为深邃的人文关怀——不仅要以力量对抗邪恶,更要用善意与智慧守护人间安宁。

此次,张宝瑞先生将携他34部长篇小说,5部电视连续剧,3部电影,1600多幅中国通史中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医学家、史学家、武术家等对中华民族有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画作前往香港。同时,他还带着金蔷薇文化沙龙的京城才女俊男们一同赴港,他们将共同在香港这片文化交流的沃土上,绽放独特的文化光彩。

如今,2025年的世界局势并不安宁,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宝瑞先生的香港之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悬疑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人性善恶,武侠小说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与侠义之道,当代题材小说反映时代脉搏与社会万象,书画作品则以艺术之美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香港这个中外文化荟萃的地方,它们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交融,产生绚丽的火花。

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张宝瑞先生此次香港之行意义非凡。他的作品走向香港,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输出的有力体现,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通过文化的交流,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为经济合作搭建桥梁,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局面。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庞大的国际市场和丰富的商业资源,张宝瑞先生的文化作品在这里展示,能够吸引全球的目光,为后续的文化产业合作、版权输出、影视改编等创造无限可能,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

对于香港本地的文化发展而言,张宝瑞先生的到来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能够丰富香港的文化内涵,为香港的文化创作注入新的活力。金蔷薇文化沙龙的才女俊男们与香港本地文化人士的交流互动,将促进两地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推动文化创新,进一步巩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在第三届香港文博会的舞台上,张宝瑞先生将用他的作品和才华,奏响一曲文化的激昂乐章。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一次精彩绽放。相信在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会有更多像张宝瑞这样的文化使者,带着中华文化的瑰宝,驶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亮全球。而香港,也将继续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坚固桥梁,见证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辉煌崛起。

来源:高纬度人文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