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主题论坛郎园Station举行,黄建新、薛晓路、王晓晖、颜丙燕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就女性创作、演员表演、人才建设和AI时代电影应该如何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该活动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
昨天,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主题论坛郎园Station举行,黄建新、薛晓路、王晓晖、颜丙燕等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就女性创作、演员表演、人才建设和AI时代电影应该如何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该活动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
女性创作展现勇敢自我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看来,近几年国内女性创作者整体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特色,“她们用一种勇敢的姿态,在创作时对外向社会,对内向自己,真诚勇敢地展现自我。”比如秦海璐执导的电影《我经过风暴》和文晏执导的《想飞的女孩》,都讲述了女性之间的互助和救赎;而李玉执导的新片《下一个台风》讲述的是一起少女性侵案,“这些女性导演的创作都勇敢地触及了社会现象。”而另一些女性导演则把目光对准了“特殊人群”,如杨荔钠执导的《小小的我》、滕丛丛执导的《送我上青云》等,“这些作品勇敢地探讨了生命、生存等严肃主题,在表现上非常锐利。”薛晓路尤其欣赏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贾玲把自己作为了创作的载体,我知道当时她的身体状态并不好,但她对自己如此狠,进行了一次‘减肥工程’,那是因为她对电影的投入和热爱。”薛晓路认为,女性创作力量的持续提升,无疑是中国电影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的努力值得被看到。”
培养人才要注重持续性
“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电影来说尤其重要。”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认为,电影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代际之间的持续性。在他看来,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影视行业发展的活力源泉,2016年网剧兴起时,有很多刚从电影院校毕业的学生赶上风口、抓住机遇,有了单独拍作品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随着网剧和网络大电影市场的逐渐饱和,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往往失去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
幸运的是,现在融媒体市场正在逐渐兴起,“新人新类型很难被埋没。”王晓晖认为,融媒体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他透露,爱奇艺接下来会考虑给这些有短片创作经验的年轻人机会,“我们计划投几百万元给他们拍长片,完成他们的梦想,然后在融媒体上播放。简单地说,观众在哪里,就在哪里拍。”
表演不能只是“完成型”
时下在手机上“倍速”看影视作品已见怪不怪,“我看到这种现象非常伤感,”在演员颜丙燕看来,“有部分年轻演员在演戏时是‘完成型’的,他们可以哭,可以笑,长得也很好看,但是表演不生动,这导致观众在看的时候可以‘倍速’地看,就像是看故事大纲一样。”
颜丙燕认为,演员和观众是一种“鱼水关系”,“如果只把当演员看作赚取名利的渠道,是做不好的,这份工作需要一个人把心里的东西呈现出来给观众看。”她认为,演员的表演也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只是完成型的,AI也是可以完成的,当演员把心里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时,这种表演是到目前为止无法被替代的。”
要积极拥抱AI等新技术
当下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对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看来,纵观电影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对电影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下,他主张电影人要拥抱新技术,“要学会并存的创作。”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让很多年轻创作者有了拍摄自己作品的机会。但他强调,AI技术虽然可以帮助年轻创作者完成独特的想法,但却无法实现在创作上达到“性灵“的哲学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拍摄现场导演和演员激情碰撞后产生的火花,是AI技术无法达到的。”
黄建新认为,作品的优劣是评判中国电影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另一类则是跟时代的情绪有关。“两类作品不分高低对错。”黄建新举例,谢晋导演的作品在当时都轰动一时,以至于有人对他作品的艺术性提出质疑,但近三年来,他的《芙蓉镇》和《高山下的花环》两部作品在网上的评价越来越高,充分证明了谢晋的作品跨越了时代。
黄建新认为,中国电影要想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涌现出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外,还需要一大批能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出现,这需要中国电影人真正静下心来创作,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本报记者 王金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