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实体清单”为武器,在芯片、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构筑技术壁垒,2023年将长江存储等128家中企列入限制名单,企图迟滞中国产业升级。
一、清醒认识美国:霸权逻辑下的多维博弈
(一)战略遏制的核心手段
- 科技封锁常态化-
以“实体清单”为武器,在芯片、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构筑技术壁垒,2023年将长江存储等128家中企列入限制名单,企图迟滞中国产业升级。
- 军事围堵体系化-
推进“印太战略”,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南海联合军演频次同比增加37%,试图构建对华“太平洋防御链”。
- 金融霸权武器化-
利用美元潮汐收割全球财富,2022年激进加息导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贬值15%,同时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干扰“一带一路”合作。
(二)破局路径:练内功与巧周旋并重
- 科技自主“筑根基”-
举全国之力攻关核心技术,202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4%,中芯国际14nm芯片良率提升至95%,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航线突破50条。
- 多边合作“扩朋友圈”-
深化RCEP区域协作,与东盟签署自贸协定升级版,2023年贸易额达6.52万亿元;推动金砖国家扩员至15国,增强新兴市场话语权。
- 金融安全“防火墙”-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09国,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28%;建立8000亿元外汇平准基金应对外部冲击。
二、警惕日本:历史惯性与现实投机的复合体
(一)战略转向的三大危险动向
- 军事松绑“再武装”-
突破“防卫费占GDP1%”红线,2024年军费达9.3万亿日元(约合620亿美元),研发高超音速导弹、引进“战斧”巡航导弹,试图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 经济博弈“暗线布局”-
在半导体领域对华设限,2023年限制23种光刻胶出口;加大东南亚产业链投资,丰田等企业将30%在华产能转移至越南,妄图削弱中国供应链优势。
- 历史修正“毒化氛围”-
右翼势力推动修改教科书,淡化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岸田政府多次参拜靖国神社,2023年168名国会议员集体祭祀甲级战犯,挑战亚洲国家情感底线。
(二)应对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 历史问题“亮红线”-
强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史实传播,推动《东北亚和平与发展宣言》立法,对美化侵略言行实施“黑名单”制裁。
- 产业链竞争“补短板”-
加大对半导体材料(如氢氟酸)研发投入,2023年中企在光刻胶领域国产化率从5%提升至18%;深化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合作,构建多元化供应链。
- 民间交流“增信任”-
扩大中日青少年交流规模,2024年互派留学生目标增至10万人次;举办“东亚文化之都”等活动,用动漫、茶道等柔性力量对冲政治寒流。
三、统筹全局:在动态平衡中拓展战略空间
面对美日联动的“西太遏制网”,中国需把握三大维度:
- 战略定力: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3年国内消费对GDP贡献率达82.5%,经济韧性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根本支撑。
- 精准反制:对美日恶意遏制采取“对等反制+法律武器”组合拳,如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冻结涉华恶劣议员资产,在WTO起诉美日半导体出口限制。
- 分化瓦解:利用美日利益分歧(如汽车贸易摩擦、驻日美军费用分摊),2023年美日汽车关税谈判破裂后,中国借机扩大日系车新能源技术合作,实现“以夷制夷”。
从长远看,中国崛起本质是文明型国家的复兴,需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审视美日:既不低估霸权护持的顽固性,也不忽视邻邦博弈的复杂性;既要有“斗则必胜”的底线思维,也要有“和而不同”的大国胸襟。
唯有如此,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棋局中,走出一条兼顾原则性与包容性的复兴之路。
来源:壹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