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民国政府把“America”的音译改成“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在此之前,有很多有意思的音译和简称。最初翻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以下是一些关键节点:
(科普)
1913年民国政府把“America”的音译改成“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在此之前,有很多有意思的音译和简称。最初翻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以下是一些关键节点:
1. 早期音译:1820年,美国国名首次出现在中国人著作《海录》中,当时将“America”音译为“咩哩干国”,而中国官方则称其为“咪唎坚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正式建国。44年后才出现在中国人著作中的。
2. 传教士的翻译尝试: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将美国国名翻译为“米利坚国”。1838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其著作《美理哥国志略》中将“America”音译为“美理哥国”,但该书当时未传入中国。
3. 林则徐时期的翻译:1836年,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中,将美国翻译为“弥利坚国”和“育奈士迭国”,这是对“America”和“United States”的音译。
4. 《望厦条约》中的翻译: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条约中美国的国名被译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5. 徐继畲的翻译:1848年,徐继畲在其著作《瀛寰志略》中将美国国名译为“米利坚合众国”,这一译法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翻译。
6. 最终确定: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将美国的译名确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因此,“美国”这一译名并非由某一个人最初确定,而是经过了多位传教士、学者和官方的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在民国时期才固定下来。
来源:打油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