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赵永富用8年的时光谱写了一曲“诗教”与红领巾事业交融的教育赞歌。每天清晨,这位西装口袋里永远揣着红领巾和诗稿的老师,都会在教学楼拐角迎接孩子们递来的诗作。从2017年建校至今,他不仅让少先队组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
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赵永富用8年的时光谱写了一曲“诗教”与红领巾事业交融的教育赞歌。每天清晨,这位西装口袋里永远揣着红领巾和诗稿的老师,都会在教学楼拐角迎接孩子们递来的诗作。从2017年建校至今,他不仅让少先队组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更创新出“诗教”育人的教育实践。
赵永富给学生上课。
2017年秋,刚大学毕业的赵永富踏进尚在施工的校园。面对少先队工作的空白,他自制教具下载视频,手把手教孩子们系红领巾、学队礼、唱队歌。3个月后,镇宁自治县首个九年一贯制规范建队的少先队组织诞生,因他的坚持,让思源实验学校成为全国重点课题贵州省少先队基层组织全覆盖实践研究建设的实践样本。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身兼团委书记与大队辅导员双职期间,他创造性设计“离队入团”仪式,建立团队衔接示范点,连续3年指导安顺市辅导员在省级大赛中获奖。他撰写的《红领巾研学小典章》被专业期刊刊发,相关课例获省级特等奖。到目前为止,思源实验学校少先队已斩获国家级“红领巾奖章”等多项荣誉。
2020年春,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触动了赵永富的教育思考。他成立“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旨在用诗歌教育(简称“诗教”)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在“诗教”活动中,他引导四年级学生将“蝴蝶飞过油菜花田”改为“翅膀沾着花粉的重量”,用晒干的油菜荚教学生观察生命细节。短短两年,这个最初只有几人的红领巾社团已培养出全国童诗比赛获奖者,让大山里的童声传遍四方。
赵永富辅导学生写诗。
当时光回到两年前的8月,在思源实验学校一间特别的活动室里,阳光正透过桂花树的缝隙洒进来,照在孩子们手中的稿纸上——这种以“诗教”为核心的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下的儿童诗歌写作,正被稚嫩的小手写出贵州的山川河流,一些小朋友用彩色蜡笔在纸上描绘着家乡的瀑布和石房,他们正在把诗歌意象勾勒成画。在同样的阳光下,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心,毗邻城市“原点”的广中路小学,有一群孩子也正用诗歌语言书写着岭南的四季。
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教育场景,因赵永富和从广东来黔“支教老师”陈穗红二位“教育追光者”的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二人遇见后的教育协作,谱写了儿童诗歌界“诗教”育人的感人篇章。赵永富带着贵州团队与广东的团队精诚合作、踏实行走,带给了孩子们太多温暖和爱,用一本诗画融通的儿童诗歌书籍——为孩子们出版的《种子在大地上飞翔——禾苗诗歌集》阐述了奉献和美丽,盘江情谊,珠江情怀,粤黔情结,被写得那么生动、真实。
赵永富与全省少先队辅导员老师交流,征集红领巾小社团发展的意见。
这个过程中,赵永富的作家身份和少先队专业技能为“诗教”育人交融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实,在赵永富踏入教师岗位来到镇宁自治县时,他就有一种渴望——为孩子们主编一本书,因为他在思源实验学校的工作中发现:虽然物质条件很有限,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创造力和光芒是那样纯粹。
与广东团队的合作,正好完成了赵永富的这个心愿。于是,“种子在大地上飞翔”儿童诗歌创作活动应运而生,成为连接“花城”与“银城”的文化纽带。这项历时300多天、征集5000余首诗歌和3000多幅插画的活动,最终精选286首诗歌和300多幅插画交融,结集成册,全彩出版,创造了跨地域文化教育的典范案例,成为粤黔文化交融的见证,创造了跨地域教育新范式。
《种子在大地上飞翔——禾苗诗歌集》新书授书仪式。
广州孩子笔下“地铁如钻地龙”,镇宁孩子眼中“山路似阿妈的彩带”,在诗行间架起理解之桥。通过视频连线创作、互评诗作等活动,城市与山区的孩子共同发现:蜡染与广绣同样美丽,山歌与粤剧各有韵律。这些诗句在展现儿童想象力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
赵永富主编的过程,多次去思考两地儿童诗歌和心理的着力点,始终坚持保留童诗原生态语言,让科技幻想与传统智慧自然交织。在他指导下,厌学学生重燃写作热情,农村孩子通过诗歌找到情感出口。正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赵老师的眼睛像星星,照得心里暖暖的。”
5年来,赵永富的办公室始终陈列着2020—2025年的诗稿档案,每本都用工整红笔标注修改建议。从最初手绘队旗绑红丝带的建队仪式,到如今辐射多地的“诗教”育人,这位“播种人”始终相信:诗歌不仅是文学载体,更是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些“诗教”活动的实践,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本诗集的范畴,他主导的诗教育人活动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转化路径——不是作为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儿童观察世界的鲜活视角。它重新定义了诗歌教育的内涵——不只是文学艺术价值,也是多元文化的相互启迪。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教”活动证明了诗歌这一最朴素的语言形式,能够成为打破地域隔阂、连通文化血脉的有效载体。
举办“诗教”育人理念交流会。
当岭南的风吹动黔地的桂花,孩子们笔下的山川与城市正在构建新的文化图景——每首诗都是一粒会飞的种子,终将在理解与尊重的大地上长成森林。赵永富的“诗教”之行仍在继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童心的共鸣,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新范式的萌芽。
贵州教育报记者 熊江睿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