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以“大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360影视 2024-12-06 08:00 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直面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直面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善用“大思政课”,统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大思政课”现实意蕴“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伴随信息技术的日益变革,学生在纷繁的信息中容易受到多元化观念的影响,高校在落实铸魂育人使命上面临更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大思政课”建设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基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构筑合力育人格局、丰富课堂知识体系、创新授课方式方法、拓展实践平台,在“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中,“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要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有效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密切联动,让思政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聚焦思政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盲点,实现深、透、活的全面性需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正确认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勇担责任使命,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动力。从“包干责任田”到“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课”通过牢牢把握时代变化规律和学生特点,开拓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新模式新内容,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思政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功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针对性不强、亲和度不高、感染力不足和理论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都进一步激发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动力源泉,使其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温度。“大思政课”逻辑理路促进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全面化、立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思政课”是对以往思政育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源调动使得高校育人体系更加全面和立体。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配合下,高校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四个自信”,廓清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建新时代具有大情怀、大担当的立德树人大格局。推动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多元化、创新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对“大思政课”的内容呈现和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将思政教育由校园延伸至社会,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用眼睛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用心灵感受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二是要将思政教育由传统课堂拓展至新媒体场域,搭建数字化思政平台,拓展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提高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将思政教育素材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以增强内容的动态性和趣味性,消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增强高校思政育人目标精准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高校思政育人的任务目标必须回应当前中国和世界的时代需求。“大思政课”建设应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三方面精准把握育人目标。在知识视野的广度中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核心要义、深刻内涵和科学体系,广泛结合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国际视野的高度中着眼“两个大局”,以国家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思维塑造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在历史视野中以准确、完整、辩证的视角解读历史,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大思政课”实践路径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聚焦“讲知识”和“立信仰”相衔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向前,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中汲取精神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力,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受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整合教育资源与协同育人,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联动,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实现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效果。一是推进校园、课堂、家庭和社会的融合。二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三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延展课外时间和空间维度。四是拓展线上教育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助力“学生主体”和“教师队伍”双向奔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持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找准思政教育的症结,关注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将诗词典故、生动案例、历史故事、时事热点等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道理、述思想,以有温度、有情怀的表达方式引共情、树信仰;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提升学生话语权,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理性表达个人认知体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向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建设师生联合的新媒体平台,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生力军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