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官方统计,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每一年,澳洲从对华贸易中所获顺差就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
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有一个国家的“身段”格外微妙:
一边将中国视为最大的贸易伙伴,靠对华出口每年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边却不断在外交、安全等领域挑衅中国,对华政策频频“踩红线”。
这个国家,正是澳大利亚。
据官方统计,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每一年,澳洲从对华贸易中所获顺差就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
但令人不解的是,面对这样一个给予巨大经济回报的合作对象,澳大利亚政府却一次次走上与中国对抗的道路。
那么,他们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呢?
潜力巨大的伙伴
中澳两国虽然地理相距遥远,文化背景迥异,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却在经贸领域建立起了密切且高效的合作关系。
1972年,澳大利亚在工党总理惠特拉姆的推动下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能源、矿产、农产品成为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商品,而这些,正是澳大利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领域。
于是,中澳之间的资源型贸易迅速起步。
1985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70%。
中国也很快跃升为澳大利亚的第五大出口国。
此后,两国合资开发铁矿、煤炭等资源项目,并建立了部长级经贸对话机制,为合作常态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进入90年代后,冷战结束、全球化加速推进,澳大利亚逐渐将自身的外交与经贸重心从欧美转向亚洲。
尤其是在基廷政府时期,“融入亚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而中国自然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在这一背景下,中澳经贸关系实现了机制化发展,矿产、羊毛、棉花、大麦等出口商品不断增长,贸易额迅速攀升。
到了1995年,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澳关系的真正“腾飞”,是在21世纪初。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市场体量和制造业实力迅速释放,带动了对能源、资源、原材料的庞大需求。
澳大利亚则借此机会,牢牢抓住了中国发展的“风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国之一。
从2007年开始,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澳大利亚则通过出口铁矿石、天然气、煤炭、葡萄酒、牛肉等产品,实现了高额的贸易顺差。
据官方数据,近年来澳方每年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顺差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
这段时期,中澳的合作不仅限于资源贸易,还迅速扩展至金融、教育、旅游、投资等多个领域。
中澳关系能够走到这样的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经济结构天然互补:中国市场大、工业体系强,澳大利亚资源丰富、产品稳定;
中国制造业需要原材料,澳大利亚正好能供给;澳大利亚农业发达,但缺乏强劲的本地消费,中国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
两国之间这样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原本可以走得更远......
澳大利亚的转向
尽管中国长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给予澳大利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但近年来,澳方在对华政策上却明显出现“背道而驰”的转向趋势。
在美国推动“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成为最积极响应的国家之一。
无论是“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QUAD),还是“英美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澳大利亚都不仅积极参与,还主动发挥桥梁和枢纽作用,企图借助联盟体系拉抬自身影响力。
尤其在AUKUS框架下,澳方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发展核潜艇项目,要与美英共同打造对中国的“战略压制”。
不仅如此,在全球和地区多个敏感议题上,澳大利亚也不断“带节奏”“唱黑脸”。
在南海问题上,澳方多次指责中国“破坏国际规则”,并公然宣称将以“航行自由”为名继续派遣军舰穿越南海。
在经济领域,虽然对华依赖明显,澳大利亚却刻意配合西方所谓“去风险”政策,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多个排华色彩浓厚的经济机制,例如“蓝点网络”“印太经济框架”(IPEF)以及“蓝色太平洋伙伴”计划等。
这些机制试图构建与“一带一路”相对抗的“小圈子”,其核心目标就是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此外,澳方还在本国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炒作“中资企业威胁国家安全”等,系统性地排斥中国在技术投资领域的参与。
更甚者,澳方还干预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等国的合作项目,以“国家安全”为由破坏中资海底光缆项目,并炒作所谓“中国在该地区建设军事基地”的言论,以煽动地区国家对中国的不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2022年工党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在表面上采取了部分缓和中澳关系的姿态,但实质上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敌视并未彻底改变。
澳大利亚的选择
看到这里,许多人疑惑的是:
既然澳大利亚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两国在贸易和投资上也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那澳大利亚为什么却选择了背离这种互利模式,逐渐将中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并积极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其实,这种选择不是一时兴起的决策,而是深植于澳大利亚国家战略定位、社会认知结构与历史文化心理的产物。
澳大利亚的战略认知是其对华政策发生转变的根源之一。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将自己定义为“现有国际秩序的捍卫者”、“全球中等强国”和“南太平洋地区的霸主”。
然而,在澳大利亚眼里,这三重战略定位,与中国崛起的现实之间存在直接矛盾。
作为自封的“国际秩序维护者”,澳大利亚依赖于美国主导的全球规则体系,认为这是自身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稳定发展环境和保障的关键。
澳大利亚既无力单独塑造国际规则,也缺乏抗衡大国的资源,因此倾向于依附美国,以换取在现有体系中较高的话语权和安全保障。
而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对全球治理结构的重塑,使澳大利亚担忧未来这一稳定结构被打破,从而引发战略失衡。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长期将南太平洋视作自己的“后院”,拥有强烈的地区主导欲望。
在南太岛国欢迎中国合作的同时,澳大利亚则频频出手干预,打压中方项目,阻挠中资企业,甚至联合美、日、英、新西兰推出“蓝色太平洋伙伴”来试图打断中国与别国的友好合作。
在澳方看来,中国的出现动摇了它在该地区“唯一老大哥”的地位。
更现实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随着大量华人移民在澳社会中日益活跃,尤其在商业、房地产、高等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引发了一部分本地中下层白人群体的焦虑与不安。
这种对“竞争者”的排斥,在媒体炒作与政客操弄下迅速演变为对整个中国的偏见。
近年来,澳大利亚多个主流舆论平台频繁渲染,不断强化公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
可以说,澳大利亚与中国为敌,并非出于理性的战略选择,而是被自身身份焦虑、霸权执念与社会偏见共同推向了对抗的道路。
参考资料:
高程、伊松凝:澳大利亚主动追随美国制华战略的原因、表现及应对,《战略决策研究》,2025.1
宋静、王颖嵘: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走向,《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2.4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