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台海局势又炸开了锅,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维巴赫放出一句狠话:“如果中国大陆武力收台,美国和它的盟友得先把中国舰队干掉。”这话一出,全球都炸了窝,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在吓唬人,有人觉得这是真要干仗的信号。台海这块地方本来就敏感,现在更是火药味十足。
最近台海局势又炸开了锅,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维巴赫放出一句狠话:“如果中国大陆武力收台,美国和它的盟友得先把中国舰队干掉。”这话一出,全球都炸了窝,有人觉得这是美国在吓唬人,有人觉得这是真要干仗的信号。台海这块地方本来就敏感,现在更是火药味十足。
2023年,本已紧张的台海局势,再度被一句美军将领的表态推向舆论焦点。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肯尼斯·维巴赫在一次闭门军事战略研讨会上直言:“如果我们不能阻止中国收复台湾,那就必须首先摧毁中国舰队。”这句不加掩饰、直指核心的发言迅速被媒体爆炒,从夏威夷扩散到东京、北京、华盛顿,成为全球新闻的头条。
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也不是模糊的威慑术语,而是军事上赤裸裸的先发制人计划。维巴赫点名中国舰队,是因为在美军战略家眼中,现代两栖作战尤其是“攻台”这种高强度岛链争夺战中,解放军的海军编队就是行动的骨架。若海上力量失去制海权,夺岛作战也就根本无法展开。
这类表态对外释放的信号相当明确:美军不会坐等局势升级,也不会只搞表面上的援台“吓阻”,而是准备好了动真格的、直接打击大陆军事核心力量的剧本。这种语言的升级,代表的不只是态度问题,而是美国军方对“台海战争不可避免”的心理预演正在从推演图纸走向战场部署。
这一判断在美军内部已经酝酿许久。近年来,美国海空军密集举行以“台海冲突”为假想敌的联合演训,重心正是“如何阻断解放军登陆台湾”。因此,维巴赫的表态虽是首次以这种形式公开说出,但背后早有系统化的计划支撑。而一旦付诸实践,其所带来的后果,将远远超越台海一隅。
肯尼斯·维巴赫不是一位“喜欢上镜”的政客式军官,他的军旅生涯更像是一条笔直的战术路线图。从冷战时期起,他就活跃于美军海外空军部署第一线,特别是在中东和西太平洋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在飞行员出身的背景下,他对前线感知极为敏锐,也以果断、激进的作风著称。
维巴赫之所以迅速被提拔至太平洋空军司令,与他对印太战略的长期研究密不可分。他是“空军制胜论”的坚定支持者,强调在多域冲突中,夺取制空权与打击敌后基地是成功关键。这种战略思维,也影响了他对台海局势的判断。他坚信,如果让解放军舰队顺利靠近台湾、在海峡内建立起临时制海权,美国及盟友的战略空间就会迅速萎缩,甚至“未来30年都无法夺回”。
在维巴赫的眼中,中国海军尤其是以“山东号”“福建号”为代表的航母编队,是解放军突破“岛链围堵”的象征。他多次在内部会议中表示:“在战时战略评估中,不能让解放军在西太平洋稳住脚。舰队存在一天,威胁就不会减少。”
他也不讳言“先下手为强”的战术优势,强调在冲突初期,美军若不能果断打击对方海上力量,不但将丧失主动权,更可能面临一场旷日持久、成本高昂的消耗战。而这一切,恰恰是华盛顿无法承受的。
维巴赫放话之后,全球第一时间的反应是震惊,其次则是“冷处理”与“低调评估”。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会,发言人措辞严厉,直指其为“公然军事挑衅与主权干涉”,并表明“谁敢动武,谁就要承担后果”。
几乎同步,解放军东部战区宣布举行“常态化战备演训”,多艘战舰、高速导弹艇以及空军轰炸机编队频繁出现在台海中线附近。数枚东风导弹也被摆上央视新闻联播,释放出“准备好了”的信号。
美方则采取了“实质配合、舆论淡化”的双线应对。国务院并未重复维巴赫的措辞,而是用“坚定支持台湾自我防御能力”做出回应,避免直接与北京公开撕破脸。但与此同时,美国“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已经南下至菲律宾海附近,与澳日舰队合练反舰战术,显然是对中国海军的一种牵制。
各盟国反应则耐人寻味。日本虽然表面上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两岸争端”,但其自卫队早已完成与美军共享情报系统的对接,琉球驻军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澳大利亚政界表达了对维巴赫言论的“理解”,但未明确表态是否参战。韩国则冷处理该言论,担心被迫卷入台海可能打乱其对朝鲜半岛的战略布局。
欧盟方面则基本保持沉默,德法甚至未对该事件发表评论。中东、非洲国家更是选择“与我无关”。在这场风暴背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团结一致的盟友体系,而是一场“各自为政”的地缘博弈。
维巴赫的一句狠话,已经把台海局势再次推向临界点。而此后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在围绕这句发言进行演化:美军加速援台,台湾接收了包括反舰导弹、电子干扰系统在内的新一批装备;解放军则通过在福建、浙江沿海增建临时机场与无人机阵地,表明其“短期高强度战争”准备已进入冲刺阶段。
军事层面的紧张,正在渗透到经济层面。台海一旦爆发冲突,将意味着全球电子产业的“心脏地带”陷入瘫痪。台积电、联发科等半导体巨头的供应链将全面崩溃,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战。
国际原材料运输也将受到极大影响,马六甲海峡与东海航线是全球贸易的血脉,断掉一条,全球运费都将飙升。已经有华尔街分析师公开警告,“如果台海发生战争,将比俄乌战争代价高十倍以上”。
俄罗斯与伊朗等“战略局外人”也被认为可能趁乱而动。莫斯科可能会在欧洲方向制造新一轮冲突,牵制北约;而伊朗则可能在波斯湾引爆地区局势,加剧中美对抗的全球化。这种连锁反应,恰恰是维巴赫这类激进战略家的另一层逻辑——“通过集中打击中国舰队,限制战争时间与规模,避免更大规模扩散”。
不过,这种“精准控制战争”的想法,更像是一厢情愿。在真实世界中,战争一旦开启,很少能如棋盘游戏般控制在设想范围内。如今的台海局势,已经不是几句狠话能降温的局面。维巴赫的一句话,虽然暂时未触发战争,但已经让整个印太战略格局“跳了一下”。
肯尼斯·维巴赫的一句话,不只是一次言辞挑衅,更是美军战略思维的一次写实呈现。在美中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台海成为这场大国对抗的前沿阵地。无论是“先发制人”还是“遏制计划”,其核心都是战略资源的集中与摊牌。
中美都在为最坏做准备,但也都在回避真正的“第一枪”。维巴赫虽然语气激烈,但能否真的执行这种战略,还需看华盛顿的最终决策层是否敢于承担世界性冲突的代价。
台海的未来,系于很多变量,但最关键的,仍是战争与和平的界限——谁先越过,谁就必须承担不可控的后果。而这一次,全球的赌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大。
来源:Rex配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