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文化|张坡祠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9:41 2

摘要:张坡村的张氏宗族是张挥的后裔,张挥,本姓姬氏,字玉爵,号天禄,出生在辽宁铁岭,后居住在河北清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其祖父是黄帝,父亲是少昊,黄帝长子。张挥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五,张坡村的张氏属“清河堂”一脉。

张坡祠堂

张 炯

张坡祠堂宛如一位年迈却依然威严的老者,静静矗立在二队的大场上,它承载着张氏宗族的荣耀与记忆,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是张氏宗族的精神图腾。

张坡村的张氏宗族是张挥的后裔,张挥,本姓姬氏,字玉爵,号天禄,出生在辽宁铁岭,后居住在河北清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其祖父是黄帝,父亲是少昊,黄帝长子。张挥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五,张坡村的张氏属“清河堂”一脉。

据张氏祖谱记载,张坡村起源于大明正德年间,约公元1507年,立村高祖张文秀和太祖母魏氏携四子,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至此,初居于村东骡子坡洞穴之中。长子张英为长门,次子张杰为东门,三子张俊为西门,四子早夭。高祖为人忠厚聪颖,家教严谨,太祖母魏氏相夫教子,和睦乡邻,教诲子孙奉行: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大约1603年在村中修建了张氏祠堂,至今已经二十七代,历经400多年。

我依稀记得,过去的祠堂在三队的大场上,祠堂古朴典雅,正房三间,左右厦房各两间,前有门楼居中,院中有参天古柏、楸树两棵约两围,院后有老桑树两棵,郁郁葱葱,古朴庄重,但那个时候,祠堂里的所有一切已经不复存在,祠堂早已被改为学堂,是王坡小学的旧址,再后来,破四旧、砸庙宇,祠堂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

祖祠是崇敬祭拜祖先、礼制风俗、凝聚宗族、道德教化、祖风祖训传承的重要场所。张氏先祖早已留下了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耕读传家是根本,勤劳节俭远流长”的祖训。过去,每年大年初一,全村老少都齐聚祠堂,参拜先祖,隆重祭祀,敬祖爱老蔚然成风,村风淳朴,村民忠厚善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村里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兄弟反目、父子不和、不孝敬父母、邻里之间因小事而起摩擦等等,本是同根同族,一脉相承的骨肉之情如同一盘散沙,重修祠堂,重唤张氏祖德遗风,成为了张坡村有识之士的共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重修祠堂的就有:张南斋先生,笔名张曦,他是村里的文化名人,生前曾担任过于右任书法协会的秘书长,他一生致力于传播张坡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了张坡村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编导了一台乡土气息的张坡社火,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戏曲、快板等,曾在蓝田县体育场连演七天,深受好评。张树维,又名张策,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曾担任过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会主席,他生前准备写一部《百年张坡》的史书,还有旺齐叔,生前是县供销社的职工,他们仨人几次商议,后来用三队的一间仓库搭建了简易的张坡祠堂。还有张旺记、张六一、张录群等也先后谋划,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2015年,在村里老人张生云、张三相、张六一、张同购、张相信、张志平的指导统筹下,张兴燕、张继文、张彤三人具体组织实施,启动了重建祠堂的工程,张丁子担任祠堂的设计规划,张继负责撰写村史。对重修祠堂,村民们和在外工作的张坡人都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以张旺霖、张西伟、张志军、张三相、张经维、张纲民、张兴亚、张卫侠、张小林、张继、张小玲、张克林、张小锋等为代表的张坡村民和在外工作的张坡人,慷慨解囊,出资赞助。他们中有捐1万的,也有捐3000、2000的,村里人有捐1000、500和几拾元的,当然捐多捐少,在感恩祖先、敬畏祖德的情怀上都是平等的、一致的,他们的名字都被记录在功德碑上。

捐款中让人感动的是张克林,他是一队张清忍的孩子。张清忍,是我的发小克愿他达(他父亲的兄弟),与我的父亲同辈,我叫他叔呢,但我从小到大从没有见过他,他的妻子蒲叶婶,我小时候见过,只有一点点印象。听村里的老人讲:张清忍在50年代参军入伍,抗美援朝回国后,又参加了西藏平叛,后来转业到甘肃藏南自治州一个县工作,60年代末就把全家迁到了甘肃藏南,再就没有回来过。他的儿子张克林生在甘肃,长在甘肃,可以说对张坡村没有任何印象。2015年第一次回老家探望堂兄堂弟,得知村里捐款修祠堂,他二话没说,主动捐了2000元。可见,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对同根同族还是有很深的眷恋之情的。

张坡村还居住着十几户李姓人家,多年来他们与张姓家族和睦相处,听老人讲,不知从哪一代开始,李姓与张姓是姑表关系。重修祠堂捐款,李姓人家也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不仅主动捐款,还有时义务出工出力。

新落成的祠堂,三间瓦房庄严肃穆,正门上方“张氏祠堂”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一副对联“溯源山西五百年始祖,铭碑张氏千古流传尊亲”镌刻在大门两边,正门右侧有铭文记载《张坡村村史》,左侧有铭文《张氏祖祠重建记》,还有记录村民捐款的《功德碑》。

张坡祠堂中最核心、最为珍贵的就是张氏祖谱了,它真实的记载了张氏家族血脉的延续,400多年历史、二十七代传承,清晰、完整,从祖谱上可以看宗族世系、长幼序、辨亲疏、尊祖敬宗。祖谱历经岁月磨难能得以保存下来,是一代一代张坡人的精心、妥善保管。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破四旧,工作组要烧毁祖谱,三队的一位老人张清儒,小名叫“冲”,人很仗义,又有不怕死、拼命的倔犟,他给工作组的人说:你烧了张家的族谱,就是断了我们张家的血脉,只要你敢烧,今天我就会和你们一起同归于尽。工作组见他是个愣娃,惧怕他,不敢惹,他便从火堆旁抢回了祖谱,最后藏在了自家的楼上,才使祖谱没有被破坏焚烧,张氏的族人应该感谢他老人家。

张坡祠堂建好后,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每年大年初一,都组织全村村民举行祭典仪式,祭典仪式结束后,村里的秦腔自乐班进行义务助演,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张坡村被县文旅局确定为“美丽宜居”乡村,并出资在祠堂旁建起了孝文化广场。近几年,张坡村还在祠堂前举办了三场“孝文化”纳凉晚会,在村民中反响很大。中央电视台“北方的年”专栏组还专程于2018年1月20日来村里对重建祠堂进行了采访报道。

站在张坡祠堂前,我思绪万千,张坡祠堂的历史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祠堂文化,让家族的凝聚力、村子的精气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张坡村人紧紧相连,让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无论在什么地方,心永远向往这里,根永远在这里。

(本文的撰写,张继文、张志平、张彤、张清民提供了许多的人文历史资料和线索,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张炯,陕西蓝田人,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治处一级高级警长。曾在部队从事文字工作20余载,其作品多次发表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等报刊,出版文集《镶嵌在大漠深处的丰碑》。

《警营文化》专栏的成长需要每一位战友的参与!诚邀各科所队积极组织投稿,更欢迎全体警营同仁自发分享。您的一篇随笔、一张照片、一段视频,都将为警营文化注入鲜活力量,让更多人看见藏蓝背后的赤诚与热爱。

投稿单位: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融媒体中心

编辑 | 王乐乐 责编 | 相里珑南 核发 | 李昊

西安交警为您原创呈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西安交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