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8日,作为“科创郑州·共创未来”首场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洽谈活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了一批兼具创新突破性与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并和相关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最近一段时间,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与河南的故事接连上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4月15日,由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与黄河科技学院共建的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4月17日,吉林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郑州经开区;
4月18日,作为“科创郑州·共创未来”首场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洽谈活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了一批兼具创新突破性与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并和相关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如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起来?科学技术怎样才能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时代命题,也是河南推动创新发展的必答题。
“等不起、慢不得。”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柏利言语中透着急切,“新院区明年才能建成投用,但很多事必须往前赶、往前干。”
与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共建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便是柏利要加快干的事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今年前两个月,河南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跻身全国前十;一季度,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16.76万辆、同比增长42.2%。
“河南正加速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迈进,共建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旨在聚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领域,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打造‘技术攻关-中试熟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平台,通过项目共研、设备共享、人才共育,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场景落地’的协同创新生态,赋能河南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柏利坦言。
在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训场地,教学台架、互动课程平台、高级辅助驾驶ADAS综合开发平台、智能传感器装配调试一体化平台等设备科技感十足。
既是科学家,又是企业家,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汽车研究所所长、宇通客车独立董事龚建伟集双重身份于一身。“这些设备全部自主研发,未来学生可以在这些实操平台不断探索训练智能汽车产业领域的各种专业场景,在产教融合紧密联动中学到真本领。”他说。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技术转移中心便是重要桥梁之一。4月17日,吉林大学国内合作处处长刘岩峰带着一项使命来到郑州。当天,吉林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揭牌成立,吉林大学与郑煤机、宇通商用车、四方达、驼人控股等企业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努力让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向奔赴”。
“政府搭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据刘岩峰介绍,吉林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聚焦河南省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需求,以“卡脖子”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原始创新—企业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创新”良性生态,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项目落地、研究成果变产品的“催化剂”。
作为郑州市引进的首家新型研发机构,由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和郑州市政府、金水区政府三方共建的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近九年来一直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聚300余人高水平研发团队,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重大技术攻关及工程化研究,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死磕”光学级PC制备关键技术,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菲团队成功开发出智能手机镜头用、宇航服面窗用光学级聚碳酸酯(PC)产品,并建成千吨级PC示范装置。
光学级PC制备、离子液体法绿色纺丝技术、氢能制储用、大面积钙钛矿光伏制备、芯片冷却液绿色制备……发布会上,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亮出的8项硬核科技成果直击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痛点,引发与会企业和资本的高度关注。
“科研与产业不是接力赛,而是携手行。”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聂毅说,“这些年,我们构建了‘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多项成果突破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垄断,在郑孵化科技企业4家,累计服务企业超400家,转化成果90余项。”
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二期今年6月底有望交付使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引发河南创新“聚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引进8家一流大学、8家科研机构建设郑州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员1300余人,培养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级项目50余项,取得各类知识产权900余件,累计服务企业1600余家(次),引进孵化企业约80家。
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融,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流大学正在强力链动河南。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