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外卖骑手冲进ICU病房送奶茶时,我刷到某大厂员工猝死的新闻。朋友圈里有人转发《重启人生》的日剧截图,转头继续给甲方磕头改方案。这个时代最魔幻的现实是:我们一边用“人终有一死”安慰自己躺平,一边用“再不卷就来不及了”给自己打鸡血。
凌晨三点,外卖骑手冲进ICU病房送奶茶时,我刷到某大厂员工猝死的新闻。朋友圈里有人转发《重启人生》的日剧截图,转头继续给甲方磕头改方案。这个时代最魔幻的现实是:我们一边用“人终有一死”安慰自己躺平,一边用“再不卷就来不及了”给自己打鸡血。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丈量生命厚度的标尺。当某红书博主忙着教人“断舍离”,寺庙挤满求财运的00后,直播间里9.9元兜售人生导师课时,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史上最荒诞的对抗死亡实验——用消费主义麻痹恐惧,用碎片信息填充虚无,用KPI证明存在。
看看那些真正活明白的狠人:殡葬行业创业者把骨灰盒设计成盲盒,奶茶店老板在杯套印遗书模板,程序员开发出AI扫墓系统。他们不是在亵渎死亡,而是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大的谎言——那些教你要么拼命卷到财务自由,要么彻底摆烂等死的说辞,本质上都是对生命最卑劣的浪费。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发现“心即理”,苏格拉底喝下毒酒前还在讨论真理,这些疯子在死亡逼近时反而活得更炽热。上海封控期间阳台开演唱会的年轻人,富士康流水线上用零件拼装机器狗的工人,教奶奶玩短视频的00后——这些不被算法推送的普通人,正在演绎最生猛的生存哲学:当死亡成为确定的终点,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行为艺术。
在短视频侵蚀注意力的时代,对抗虚无只需要做三件事:创造能比你多活五分钟的东西(哪怕是个段子),去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人设),保持随时掀桌子的觉醒(当你发现自己在表演生活时)。记住,葬礼上摆满鲜花不如临终前手机还剩20%电量——前者是给别人看的仪式,后者是你真正活过的证据。
来源:碎片化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