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敏、沈捷夫妇为上世纪80年代公派留学生代表,1983年赴法留学后滞留,分别任普渡大学终身教授、计算数学中心主任。
陈敏、沈捷夫妇为上世纪80年代公派留学生代表,1983年赴法留学后滞留,分别任普渡大学终身教授、计算数学中心主任。
2023年起,两人先后回国任东方理工大学教授,舆论哗然。
一张东方理工大学官网的教授名单截图,让沉寂四十年的往事突然炸开了锅。
评论区里,有人翻出泛黄的留学协议照片,发黄的纸张上"学成归国服务"六个字清晰可见。
"当年公派名额比金子还贵,他们带着全国人民的血汗钱出去,结果一去不回头。
"一位IP显示为北京的网友留言道,配图是1983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309.8元。
计算机专业教授老李在朋友圈算了一笔账:"当年培养一个留学生的费用够建十所乡村小学,现在回来抢年轻博士的教职?"这条动态获得2.3万点赞。
某高校青年教师群里流传着更扎心的对比图:2023年青年学者引进公示栏里,陈敏的待遇标准比本土培养的"长江学者"高出30%。
抖音上,一位自称留学中介的博主举着《公派出国留学协议书》逐条解读:"看到没?第十五条写着违约赔偿条款,按当年购买力算,这笔钱现在至少值八位数!"视频点赞量半小时破十万。
评论区有人调侃:"这是把祖国当备胎呢,混到头了回来养老?"
知乎热榜话题下,实名认证的某985高校人事处处长透露:"去年我们收到十几份类似简历,都是60岁以上的海外华人学者,开口就要独立实验室和院士待遇。
"这条回答下,年轻科研人员集体破防:"我们35岁非升即走,他们65岁衣锦还乡?"
微博热搜词条#公派留学违约该不该追责#里,网友"数据侠"贴出震撼对比:1983年全国公派留学总人数不足千人,而当年农村失学儿童超过4000万。
"我父亲就是那代乡村教师,他学生冬天裹着麻袋上课,这些留学生却穿着呢子大衣在巴黎喝咖啡。
"这条评论引发3.6万转发。
关于养老金争议,社保专家在直播间现场演示计算器:"按现行政策,他们在缴纳的养老保险年限不能转入国内体系,但回国后可以立即享受免费医疗和退休待遇。
"弹幕瞬间被"凭什么"刷屏。
有网友晒出自己父母的养老金存折:"我妈教了三十年书,退休金还不到7000,这些'海归教授'退休后估计能拿3万+。
"
在B站,00后大学生制作的动画短剧《时空穿越者的抉择》引发热议。
视频里,卡通化的年轻学者站在1983年的十字路口:左边是纽约自由女神像,标注"百万年薪+绿卡",右边是天安门城楼,写着"月薪58元+集体宿舍"。
弹幕飘过密密麻麻的"真实得可怕"。
留学归国人员张女士在今日头条发文讲述亲身经历:"我们这批违约者的孩子现在都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儿子在哈佛被问'你到底是人还是中国人',这问题他答了三十年。
"评论区出现惊人反转,开始有人同情:"时代造就的选择,不能全怪个人。
"
某退休外交官在澎湃新闻撰文揭秘:"当年确实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潜规则,80年代末为改善对美关系,默许部分科技人才留美。
"文章末尾的思考发人深省:"当战略需要时,他们是'民间大使';当个人选择受质疑时,又成了'叛逃者'。
"
教育公平话题下,乡村教师王老师晒出工资条:"我带的毕业班今年58人,只有1个考上211。
这些教授的孩子可是藤校毕业,现在又要回来抢占优质教育资源?"配图是堆满教案的办公桌和褪色的"优秀教师"奖状。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论,某智库发布《人才流动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60岁以上归国学者中,87%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同期中西部高校流失青年教授达4600人。
报告建议建立"学术信用档案",将履约情况与回国待遇挂钩。
在深圳某科技论坛现场,90后创业者当面质问参会学者:"你们吃着时代红利的时候,想过国内同行在实验室用算盘验证数据吗?"现场视频片段在微信疯传,点赞最高的留言写着:"我们不是仇视知识,只是要求公平!"
法律界人士开始探讨可行性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法治日报》撰文提议:"参照德国经验建立追诉时效制度,对超期滞留人员征收人才培养特别税。
"评论区法律系学生算起细账:"按通货膨胀率折算,40年违约金可能高达现价1.2亿。
"
抖音知识博主"老梁说留学"发起投票:支持追责的占68%,认为时过境迁的29%,吃瓜看戏的3%。
最热评论来自ID"种田博士生":"我在试验田里晒脱三层皮的时候,这些前辈在空调房里搞计算,现在还要和他们竞争教授职称?"
某海外华人论坛流出内部讨论帖:"现在回国就像参加难度最高的狼人杀,要面对两代人的审视。
"跟帖者自嘲:"我们是'三明治一代',在海外被当中国人,回国被当外国人。
"
教育部长在两会记者会上回应相关提问时强调:"新时代的人才政策既要尊重历史客观,更要坚守契约精神。
"这句话被做成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
有网友发现,发布会背景板上的"科教兴国"四个字格外醒目。
随着事件发酵,越来越多的"陈敏沈捷"浮出水面。
某高校BBS曝光名单:仅2023年就有27位60+海外学者通过"绿色通道"入职,其中8人未完成当年公派协议。
学生们在教务处门口拉起横幅:"请把机会留给凌晨三点还在改论文的师兄师姐!"
在知乎"如何看待学术圈代际公平"的专题讨论中,某匿名用户爆料:"这些'归巢学者'的实验室设备预算,够养活我们整个课题组五年。
"该回答获得专业认证标记后,迅速登上热榜第一。
凤凰卫视《寰宇大战略》节目里,嘉宾们展开激烈辩论。
经济学家指出:"人才流动本应是活水,现在却成了堰塞湖。
"社会学家反驳:"不能简单用市场经济解释教育公平问题,这涉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
夜深人静时,某知识付费平台悄然上线《公派留学法律指南》音频课。
主讲人用沙哑嗓音说道:"当年那批留学生登机前,都要在首都机场拍张合影,现在照片里80%的人再没回来......"课程销量三天破十万份。
在这场席卷全网的争论中,最刺眼的莫过于某退休工人的留言:"我女儿在富士康组装了十年iPhone,供儿子读完博士却找不到教职。
这些教授的孩子开着特斯拉来抢编制,这就是现实。
"这条评论获得27万次心形点赞。
来源:李一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