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
编者: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实验,以好奇心为火种,照亮科学探索之路。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材出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作者是我们熟知的梁思成。作为建筑界的栋梁,他曾越洋求学,研读艰深文字,走踏遍大江南北,开展实地考察跨越多个领域,开创中国现代建筑学体系。
他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的奠基人和行动先驱,他是第一位将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系统地展示于世界学界的中国人。本期让我们一起见证他之所以成为梁思成的故事。
家学、西学和国学为建筑夯实基础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和督促下,自幼攻读了《左传》《史记》等书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1915年,年仅14岁的梁思成在清华园里开启了8年的学习生涯。这里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不断进取的精神、坚定的自信心、学术上严谨的作风、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了一切。
1924年,他远渡重洋,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在美留学期间,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在西方出版的著述尤为感兴趣。1927年,他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通过密集的阅读,梁思成发现“西方的学者根本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他们以外行人的视角描述中国建筑,语焉不详。”梁思成还四处搜罗有关建筑的中文书籍,可惜几乎一无所获。中国建筑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中国有建筑史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父亲梁启超寄来的古籍《营造法式》即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印的中国古代建筑百科全书,记录了各种建造工艺、加工方法。这些方法、技巧在中华大地落地,化为一座座毫不逊于西方的建筑。但由于没有实际史料的注释,《营造法式》的许多描述如“天书”一般晦涩难解。这段学习经历对梁思成影响极大,一颗修建中国建筑史“大楼”的种子在此刻萌芽。
《营造法式》(陶本)
百年前,中国动荡不已。无数古建筑遭到侵略者、军阀的肆意破坏。学习期间,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史,这让他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悲哀。
回国后,他参与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誓要书写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语言。他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古建筑研究上,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测绘,力求细致,绘图严密,分析有据,治学严谨。
走遍大江南北“解密”中国古建筑
1931年,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梁思成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他说:“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与林徽因等人耗时十余年,先后踏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两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
1933年梁思成测绘善化寺普贤阁
秉持鼎新必先温故的理念,梁思成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30年代的华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梁思成每次外出调查都要经受工作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对测绘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并且身体力行。他和助手们一起,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的绘图测量;对各种构件与装饰,从里到外,从正面到侧面都细致地加以摄影记录;对所有碑文、史料都一一抄录无误。通过这样的方式,梁思成率队发现、测绘和研究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山西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应县木塔(左为手绘,右为照片)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32年,他完成的《清式营造则例》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科学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著作,同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中国人首次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测绘古建筑并撰写的调查报告。
1944年,梁思成完成了第一部以科学方法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书中凝聚了营造学社多年实地考察之大成,实现了他“《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英文版的《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这是一部以图版和照片为主,加以简要文字说明的读物,供外国读者阅读。
《中国建筑史》誊写稿首页,梁思成笔迹
《中国建筑史》内页
梁思成说:“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特征……尽管中国不断遭受外来的军事、文化和精神侵犯,这种体系竟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常存不败,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他将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与中国传统工笔、白描技法融合,完美呈现了古建筑的宏伟与精巧,使它们既是赏心悦目的画作,又是对古人营造秘诀的图解。
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在遗产保护方面,梁思成认为,古建筑的修缮应当“修旧如旧”。他主持或参与了曲阜孔庙、故宫文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六和塔、南昌滕王阁等保护修缮工程方案。
在建筑设计方面,无论是纪念碑、教堂还是宿舍,梁思成的建筑设计始终贯穿着探寻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主线。
1947年在纽约,梁思成与其他九位国际著名建筑师齐聚一堂,共同讨论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方案,他担任设计顾问,将中国的建筑哲学引入世界性的建筑话语之中。
1947年梁思成担任纽约联合国大厦总部设计顾问
1949年,他被聘为全国政协“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组织清华大学营建系(1952年改名为建筑系)教师参加国徽方案设计竞选,其方案最终获选为实施方案。1950年,他写信给彭真市长,详细阐述了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意见,并附上精美的插图,最终方案被委员会采纳,才有了如今这座庄严稳重、极具民族风格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梁思成不仅严谨求学,还重视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理念基础和基本训练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最前线,不管设计和行政工作有多繁忙都坚持亲自教课。他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老师。他知识渊博,还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建筑的意义和使命。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并强调“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梁思成(右三)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在一起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建筑教育事业,为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建筑领域广受尊崇的一代宗师。1987年,梁思成及其领导的清华大学团队完成的成果“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起,以梁思成命名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参考资料:
1.“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公众号.缅怀梁思成:古建筑守护者与科学巨匠
2.清华大学.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大师风骨 国之栋梁
3.清华大学.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
4.“科普中国”公众号.梁思成:在建筑里发现中国
5.《中国文化报》.《“栋梁”的高度与跨度——走进梁思成的思想“大楼”》
6.“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梁思成手绘的古建筑手稿,看过的人都惊呆了!
7.“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建筑通才梁思成,你真的了解么?
8.“南方周末”公众号.抛开八卦,梁思成有多牛?
9.北京日报客户端.单霁翔:梁思成先生对北京规划的基本思想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10.“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公众号. 他之所以为梁思成(上)
11.“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公众号. 他之所以为梁思成(下)
撰文:记者 陈丽君
作者:北京科技报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