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长城,横亘于山东省境内,又名长城岭、大横岭。它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今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横亘于山东省境内,又名长城岭、大横岭。它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今青岛市小珠山之东的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争霸天下的产物,堪称一部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古代战争史。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沉沦,如今仍遗址斑斑,真乃“缘岗峙崇观,跨谷绝惊虹”,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瞩目,引起专家的关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齐长城遂逐渐荒废,所以自古至今无人进行全面考察,成为历史的空白。近几年,文物部门曾多次设想进行全程考察,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鉴于此,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于1996年10月上旬,组织已退休或离岗的原泰山管委副主任路宗元、中国银行泰安分行行长孙立华、泰山景区工商分局局长张广坪、泰山国际旅行社党支部书记和进海、山东省泰山志编纂办公室主任李继生等五位长期从事泰山管理、泰山研究、泰山摄影的老同志成立了“齐长城考察队”,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以向世人展现齐长城的古老历史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集兵法军事、文物古迹、地学研究、旅游探险、观光览胜、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独具风格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区,为将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三大旅游资源充实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长城”四大旅游资源做出贡献。
一、齐长城安丘段:
安丘有城顶山和摘药山南北对峙。城顶山,原名齐城山,因其顶有齐长城而名,海拔446米。又因山腰有公冶长书院,亦称书院山。公冶长书院传为春秋时鲁国贤士、孔子高徒及贤婿公冶子长读书处。其人见礼崩乐坏而“悲世路之险巇,遂有幽栖之志”,拒从仕宦,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能识鸟语。有一次,他从鸟语中判定鲁国将有外强入侵,即禀告官府发兵迎战,大破敌军,故为后人备加敬仰。
据碑文载,旧时“每岁春秋邑宰以少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猪为少牢)祭之,邑民亦不时具香楮(即纸)恭谒”。原祠已毁,今祠为近年重建,坐北朝南。虎踞书院旧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75米。山门正对灯台山;正殿内有公冶长塑像,周围四壁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连环壁画;两厢房陈列丹青墨宝。祠之西为青云寺,山门前银杏双挺,巍然摩空,高30米,粗5.5米,传为公冶长亲植,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今祠内外尚存明万历年间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安丘县事孙振基撰书《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清康熙年间安丘知县胡端撰书《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及道光青云寺主持携徒所立《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等碑刻。祠与寺处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游人至此,陶醉于蔚然深秀的诗画之中,置身于虚无缥缈的九天云外,顿生超然脱尘之感。
摘药山,海拔495米,因传春秋时楚国道家创始人李耳曾到此采过药而名,又因早年遍山柘树,又称柘山。其巅有明代所建玉皇庙和老子庙遗址。山门为太平阁,额书“天仙圣母”,祀碧霞元君;门内为楼阁式建筑,紫竹花大理石砌筑,额曰“金阙云台”,上层祀老子,下层祀玉皇。东侧为王母殿,祀王母,周环神龛,祭天公及天仙、地宫、三山、长生、石泉、昭泉、龙泉、降生老母;殿之上为望海楼;西侧有关公庙、仙姑庙、菩萨殿及供奉古代十六名医的十王殿等。其庙虽大部已毁,但殿、堂、楼、阁之基仍存,残碑断碣横卧院内榛莽之中:有明嘉靖年间《重造娘娘金身》、天启年间《登柘山诗》及清康熙年间《万善同归重修碑》、宣统年间《有仙则灵》等。摘药山西侧有大老子庄,今为柘山镇驻地,多为李姓。据李氏家谱言,自汉代就有老子后裔迁至其村繁衍生息,至今李氏家族仍然与河南、安徽的老子后裔有联系。
摘药山西为李家顶,也因老子姓李及山之周围多李姓而名。摘月山西北侧的山头之阴有老子洞,传为老子炼丹处。洞进深约20米,高10米,洞内有洞。主洞面积约30平方米,底被黑土填充;主洞向周围辐射几个深邃的小洞通向山顶,故在主洞燃柴,山顶处处冒烟。1992年因欲开发此景点,先清理洞底,挖至5米多深仍未见底,曾出土人的头盖骨、兽骨、烧土、灰罐片等,惜未经文物部门鉴定即丢弃。今考其洞所挖土层,发现汉罐残片及钟乳石。其洞为奥陶纪溶岩洞穴,疑为古人类活动遗址,应重新发掘,故存疑。
李家顶之东有东召忽村,村之西有召忽墓。其人为春秋齐国人,与管仲同辅公子纠。纠与其弟小白争夺王位被杀后,召忽遂触殿柱而亡,葬于此地。今墓之封土完好,高3米,径6米,墓前立清雍正进士邑人马长淑所书“齐召忽墓”之碑,上刻召忽生平简介。1979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齐长城安丘段的几点思考:
齐长城安丘段自西南与临朐、沂水交界处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市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的第二段相接,途经石门顶、石虎山、磨山等主要山峰,跨越 75 座山头,全长 46,550 米。
修建时间:据史载考,安丘段齐长城应属东段长城,是在齐宣王以后修建的,修建于战国中期。
建筑特点:长城沿山势修建,沿线地质为玄武岩、火山岩等,构筑用料多就地取材,或石块垒筑,或沙土夯筑,或以山体陡崖为城。
三、齐长城安丘段的重要遗址:
太平山遗址:太平山海拔 523 米,为安丘境内群山之冠,沿山南崖有城址,当地农民曾在城址下挖出尸骨灶坑、草木灰及烧土等。
青石胡同遗址:齐长城至青石胡同后,岩石和土质发生变化,在红沙沟镇上头村南山有弧形斜断面,在范家庄子村南曾耕出过奇妙的大铁锁,可见当年这里是森严关口。
城顶山遗址:从马时沟北山向东南转南至浯河的这段遗址,长 19,500 米,该段遗址破坏严重,山涧遍布近代防御工事,1943 年,于学忠曾率 51 军在此与日军血战。
四、齐长城安丘段的文化价值:
历史意义:齐长城安丘段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防御战略和战争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对于研究齐国的兴衰和齐鲁地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文化传承:沿线有许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如大车山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摘药山上老子庙的传说等,这些传说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旅游开发:安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安丘段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并存。齐长城安丘柘山镇老子庙段,齐长城安丘石埠子镇顶山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近几年安丘市大力开发山区旅游,“安丘天路已经命名为齐鲁天路”。沿路秋冬有大片梯田遍野,春夏滿山遍地花开。沿途的风景秀丽,一片田园风光无限。正在建成旅游开发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