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据介绍,本次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
□杨梽菱(中南民族大学)
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据介绍,本次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切实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4月17日 《人民日报》)
什么是恶意营销,如何遏制恶意营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如先从短视频恶意营销的黑名单入手。例如小红书官方发布的整治平台恶意营销视频内容就包括:营造“苦情人设”的恶意虚假摆拍,散步“科学解读”的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的“街头采访”,“标题党文案”,虚假“打假”的违规引流营销……
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1.08亿,普及率升至78.6%。当短视频成为亿万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社会认知与价值导向。近年来,摆拍造假、虚假宣传等乱象频发,暴露出行业快速扩张中监管与伦理的缺位 ——技术门槛降低虽激发了创作活力,却也让部分创作者沉迷于“流量密码”,通过编造故事、制造冲突甚至突破公序良俗吸引眼球,导致“真实”在流量竞争中逐渐褪色。
此次专项行动犹如精准“手术刀”,瞄准恶意营销的病灶展开系统治理。一方面,通过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问题,形成对乱象的全方位打击;另一方面,更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平台需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与盈利渠道管理,畅通用户举报路径;监管部门对问题严重的账号和平台依法严惩,以法治手段筑牢底线。这种“整治+规范”的组合拳,不仅是对网民知情权、选择权的保护,更是对短视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赋能——唯有告别“劣币驱逐良币”,才能让优质内容回归主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当恶意营销的虚假信息被清理,网民才能避免陷入信息误导与消费陷阱;当短视频摆脱流量至上的桎梏,才能真正成为记录生活、传播知识、凝聚共识的公共平台。
此次专项行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扭转短期乱象,更在于为行业注入“真实、健康、向上”的发展基因,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最终实现网络空间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共鸣”的跃升。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