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地区仅占地球总表面积的一小部分;然而,它们却产生了全球约70%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城市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城市需要可靠、有针对性且相关的温室气体信息。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气候科学前沿
本文共计1383字,阅读约4分钟
城市地区仅占地球总表面积的一小部分;然而,它们却产生了全球约70%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城市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城市需要可靠、有针对性且相关的温室气体信息。
近日,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和综合碳观测系统(ICOS)城市项目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总部共同举办了2025年城市温室气体会议和利益相关方峰会。这是全球关于城市温室气体(GHG)监测和减排的最大型活动之一,会议汇集了科学家和利益相关方,共同进行对话、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最终确定了IG3IS城市最佳实践指南的草案。
“今年,WMO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庆祝其成立75周年,主题为‘科学促行动’。城市温室气体会议和利益相关方峰会有力地展示了WMO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将尖端研究人员与重要决策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加强他们改善全球人民生活的共同目标,”WMO服务部高级主任Johan Stander表示。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展示了收集此类高质量信息的方法,例如结合大气观测与活动数据以改进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最佳实践中描述了31种不同的技术。这些方法的多样性使得能够为多样化的用户群体提供支持,大概可分为4类:
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利用活动数据(如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和排放因子来估算城市规模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模型可以提供按源分类的详细排放信息,帮助城市规划者识别主要排放源并制定减排策略。例如,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模型通过结合活动数据(如燃料消耗统计)和排放因子来估算城市中不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直接大气观测方法
直接大气观测方法通过测量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来推断排放量。这些方法包括塔基观测、移动平台(如车辆、无人机)观测和飞机观测等。例如,塔基观测通过在高塔上安装传感器,长期监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结合气象数据来分析排放源的影响。
计算建模方法
计算建模方法结合了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用于将大气观测数据转换为排放信息。这些方法包括质量平衡分析、前向建模和逆向建模等。例如,质量平衡分析通过测量城市下风向和上风向的气体浓度差异,结合气象参数来估算城市的总排放量。
输入数据和工具
输入数据和工具部分提供了支持上述方法的数据和工具。这些包括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边界层高度)、活动数据(如交通、能源消耗)、排放因子数据库等。例如,气象建模工具用于提供城市区域内的气象条件,这些条件对于解释和模拟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移动至关重要。
除了技术创新外,只有当工具和方法可供负责实施和使用的非技术利益相关方访问时,才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议的最后一天专门用于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通过小组形式讨论了城市的需求、知识差距和参与策略。
图:从飞机上俯瞰夜空下灯火通明的城市。©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注:
【1】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其合作伙伴创建,以改善评估温室气体(GHG)排放源和碳汇的方式。该倡议通过提供可靠和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数据,为各国政府、城市和组织提供帮助。目标是使排放和清除的跟踪更加及时和全面,以支持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决策。
【2】综合碳观测系统(ICOS)是欧洲温室气体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结合来自各国的科研团队,ICOS 生成有关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大气、地球和海洋之间碳通量的标准化数据。科学家和决策者可使用这些信息来预测和缓解气候变化。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COMMENTS & CRITICAL THINKING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译文仅供参考。详情请参见原文。欢迎留言、讨论。)
编译 | Richard
审核 | Maggie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1.https://wmo.int/media/news/wmo-hosts-conference-greenhouse-gas-emissions-cities
2.https://ig3is.wmo.int/site/integrated-global-greenhouse-gas-information-system-ig3is
3.https://www.icos-cp.eu/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