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7日至10日,全球糖尿病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作为全球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大会以"塑造糖尿病的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65个国家的68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陈莉明教授接受医脉通专访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在糖尿病诊疗中具有核心地位。4月10日,在“HbA1c的全球视角:糖尿病护理的桥梁”专题讨论会中,来自中国、印度、葡萄牙等多地的专家代表分享了各自在HbA1c诊断与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作为IDF西太平洋地区(WPR)执行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院长
医脉通荣幸邀请到陈莉明教授,深入解读中国在HbA1c诊断与管理中的特色经验、现存挑战及应对策略,为全球糖尿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陈莉明教授2025IDF大会现场发言
PART.0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我国HbA1c检测技术与标准化工作进展陈莉明教授: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建议以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HbA1c在5.7%~6.4%之间作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范围,并根据不同人群设定了差异化的控制目标。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提出,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具备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然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尚未将HbA1c纳入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推荐。国际上,HbA1c检测已建立严格的标准化体系。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与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共同构建了全球统一的参考系统,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室内不精密度1c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CGHSP,原“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项目自2009年启动,已成功开展并完成四期。目前,全国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实验室,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EQA计划的机构数量达4651家,该计划规模为全球之最。图 CGHSP项目已成功开展完成四期
CGHSP项目第五期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目标是在健康中国慢病医防融合政策背景下,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促进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糖尿病诊断和管理中广泛和正确使用,建立国家糖尿病达标管理中心、标准化中心网络,推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精准化、诊疗规范化、达标管理个体化,促进中国慢病事业健康发展。共同主席为纪立农教授、郭立新教授、陈莉明教授和张传宝教授。
图 CGHSP项目五期启动仪式
PART.0
医脉通:请问HbA1c的可靠性如何?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陈莉明教授:HbA1c检测便捷,不受进餐时间限制。但存在以下因素时,检测结果会受到影响。1.血红蛋白变异或疾病
➤血红蛋白病(如镰刀型贫血、地中海贫血):会干扰检测方法,导致假性升高或降低。
➤红细胞寿命异常:溶血性贫血、慢性肾病或近期输血会缩短红细胞寿命,使HbA1c偏低;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延长红细胞寿命,导致结果偏高。2.遗传因素的影响
➤血红蛋白基因多态性:某些遗传性血红蛋白变异(如HbE、HbD)可导致检测方法误差。
➤红细胞代谢差异:基因差异可能影响红细胞内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率,导致不同个体间HbA1c与血糖水平的关系不一致。3.种族差异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在相同血糖水平下,非裔、西班牙裔和亚裔人群的HbA1c可能比白人高0.3%-0.5%,原因可能包括:
➤红细胞更新速率差异:某些种族群体红细胞寿命较短,导致HbA1c偏低(但部分研究显示相反趋势)。
➤铁代谢差异:非洲裔人群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可能间接影响HbA1c。
➤血糖波动模式:某些种族餐后血糖波动更显著,而HbA1c无法反映短期波动。
4.其他干扰因素
➤年龄:老年人HbA1c可能随年龄增长轻微升高,与血糖无关。
➤妊娠: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红细胞更新加快,HbA1c可能低估血糖水平。
➤药物影响:如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或某些抗生素可能干扰检测。
总之,HbA1c在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糖尿病管理工具,但需警惕遗传、种族及疾病状态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背景、其他血糖指标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避免单一依赖HbA1c。未来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发种族特异性的参考范围或补充检测方法。PART.0
医脉通:CGM是近年来新兴的血糖监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的全天血糖信息,请问HbA1c与CGM是互补工具还是竞争对手?陈莉明教授:HbA1c与CGM是互补工具,而非竞争对手。HbA1c的优势是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检测结果稳定,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影响,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关系密切;而HbA1c局限性也很明显,不能精确反映低血糖风险和血糖波动特征,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也不能体现日内和日间血糖波动情况,且在患有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疾病时,检测结果不可靠。CGM的优势在于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能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助于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为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而CGM局限性是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相对复杂,且可能存在皮肤不良反应等问题。
HbA1c与CGM存在良好的互补性,例如在时间维度,HbA1c反映长期平均血糖,CGM侧重于短期血糖变化监测,两者结合可在时间上互补,全面了解患者不同时间跨度的血糖状况;在信息内容方面,HbA1c能体现长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而CGM能捕捉到血糖的瞬间变化和波动情况,帮助医生发现患者血糖控制中的问题,如餐后血糖峰值、夜间低血糖等,这些信息是HbA1c无法提供的。在制定治疗方案时,HbA1c可作为长期目标的参考,CGM则可用于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和预防并发症。陈莉明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贡专家
海河学者,天津名医,天津高校领军人才
IDF-WPR执委
中华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
《国际内分泌与代谢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和《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委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